|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引言 | 第10-20页 |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防御机理 | 第10-12页 |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物理性防御机理及其粘膜免疫 | 第10-11页 |
| ·细胞介导的免疫机理 | 第11页 |
| ·体液免疫机理 | 第11-12页 |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第12-13页 |
| ·ILTV的病原及流行病学 | 第12页 |
| ·发病机制与传播方式 | 第12-13页 |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实验室检测 | 第13-14页 |
| ·病毒分离与鉴定 | 第13页 |
| ·血清学试验 | 第13-14页 |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防治 | 第14-17页 |
| ·一般预防 | 第14页 |
| ·对症治疗 | 第14页 |
| ·营养与饲养管理 | 第14-15页 |
| ·免疫接种 | 第15页 |
| ·免疫增强剂 | 第15-16页 |
| ·生物工程技术 | 第16页 |
| ·中药防治 | 第16-17页 |
| ·中药桔梗的药理作用 | 第17-19页 |
| ·祛痰和镇咳作用 | 第17-18页 |
| ·抗炎作用 | 第18页 |
| ·抗肿瘤及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 第18页 |
| ·镇痛作用 | 第18页 |
| ·解热作用 | 第18页 |
| ·其他作用 | 第18-19页 |
| ·本试验的目、内容与意义 | 第19-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 ·试验动物 | 第20页 |
| ·种毒、菌种与鸡胚 | 第20页 |
|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20-21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8页 |
| ·中药桔梗提取物的安全性试验 | 第21-23页 |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经呼吸道感染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 ·中药桔梗提取物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预防效果试验 | 第24-25页 |
| ·琼脂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 第25-26页 |
| ·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检测气管粘膜内肥大细胞 | 第26-27页 |
| ·气管粘膜上皮细胞间质宽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 3 结果 | 第28-38页 |
| ·中药桔梗提取物的安全性试验 | 第28-29页 |
| ·药物的无菌检验结果 | 第28页 |
| ·霍恩氏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第28页 |
| ·组织器官指数 | 第28-29页 |
| ·组织石蜡切片的观察 | 第29页 |
| ·对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9页 |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模型的建立 | 第29-32页 |
| ·ILTV的ELD_(50)的测定 | 第29-30页 |
| ·各组发病率、死亡率、发病时间 | 第30页 |
| ·攻毒试验临床结果 | 第30-31页 |
| ·病理剖检变化 | 第31页 |
| ·病原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 ·中药桔梗提取物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预防效果 | 第32-38页 |
| ·各组发病情况的统计 | 第32页 |
| ·攻毒试验临床结果 | 第32页 |
| ·病理剖检结果 | 第32-34页 |
|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第34-35页 |
| ·肥大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数量变化 | 第35-37页 |
| ·气管粘膜上皮细胞间质宽度的变化 | 第37-38页 |
| 4 讨论 | 第38-43页 |
| ·中药桔梗提取物的安全性试验 | 第38页 |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 ·试验动物的选择 | 第38页 |
| ·攻毒途径的选择 | 第38-39页 |
| ·攻毒剂量的选择 | 第39页 |
| ·中药桔梗提取物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保护作用机制初探 | 第39-43页 |
| ·桔梗对人工感染ILT的预防效果 | 第39-40页 |
| ·对免疫器官功能的影响 | 第40页 |
| ·对肥大细胞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对气管粘膜的对保护作用 | 第41-43页 |
| 5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 附图及说明 | 第49-5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 作者简历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录 | 第5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