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意义 | 第10-27页 |
·淫羊藿研究进展概述 | 第10-17页 |
·淫羊藿属植物的形态特征 | 第10-11页 |
·淫羊藿属植物分类历史 | 第11-12页 |
·淫羊藿属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 | 第12-14页 |
·淫羊藿属植物系统关系研究 | 第14-16页 |
·淫羊藿属植物药用成分研究及临床应用 | 第16-17页 |
·淫羊藿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应用 | 第17-25页 |
·遗传标记概述 | 第17-18页 |
·分子标记技术分类 | 第18-20页 |
·分子标记优越性 | 第20-21页 |
·各种分子标记比较 | 第21-22页 |
·RAPD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2-23页 |
·PCR-RFLP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3-24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系统学研究上的应用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7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37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8-30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7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30页 |
·繁殖生物学研究 | 第30页 |
·RAPD 分子标记 | 第30-34页 |
·PCR-RFLP 分子标记 | 第34-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63页 |
·淫羊藿属植物的形态学变异 | 第37-40页 |
·淫羊藿属植物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 第40-47页 |
·淫羊藿属植物植株自交、种内杂交结实率 | 第40-41页 |
·淫羊藿属植物的种间杂交 | 第41-47页 |
·杂交F1 代形态特征 | 第47页 |
·RAPD 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7-56页 |
·最适扩增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47-48页 |
·引物筛选 | 第48页 |
·RAPD 扩增片段多态性分析 | 第48-50页 |
·遗传相似性系数 | 第50-51页 |
·RAPD 标记分析淫羊藿属植物系统关系 | 第51-53页 |
·淫羊藿属植物物种的DNA 指纹 | 第53-56页 |
·PCR-RFLP 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6-59页 |
·PCR-RFLP 片段多态性 | 第56-57页 |
·遗传相似系数 | 第57页 |
·PCR-RFLP 标记分析淫羊藿属植物系统关系 | 第57-59页 |
·RAPD 标记与PCR-RFLP 标记比较 | 第59-60页 |
·DNA 标记的UPGMA 聚类与NJ 系统聚类比较 | 第60-63页 |
4 讨论 | 第63-74页 |
·淫羊藿属植物生殖生物学特征 | 第63-64页 |
·中国种类淫羊藿繁殖方式 | 第63页 |
·种间杂交研究 | 第63-64页 |
·分子标记研究 | 第64-68页 |
·淫羊藿属植物种类的DNA 指纹鉴定 | 第64-65页 |
·RAPD 标记与PCR-RFLP 标记结果的比较 | 第65-67页 |
·UPGMA 聚类与NJ 系统聚类比较 | 第67-68页 |
·淫羊藿属植物中的生物学物种 | 第68-71页 |
·淫羊藿属植物种间系统关系 | 第71-74页 |
5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个人简历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