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库坝体稳定性指标体系建立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15-23页 |
·堆积坝 | 第15-16页 |
·事故原因分析 | 第16-17页 |
·尾矿特性分析 | 第17-18页 |
·尾矿的物理特性 | 第17页 |
·尾矿的力学特性 | 第17-18页 |
·堆积坝分析 | 第18-19页 |
·干滩长度 | 第18页 |
·堆坝坡度 | 第18页 |
·尾矿砂密实度 | 第18-19页 |
·浸润线高度 | 第19页 |
·渗流 | 第19页 |
·排洪系统分析 | 第19页 |
·管理因素分析 | 第19-20页 |
·事故致因分析 | 第20-21页 |
·滑坡 | 第20页 |
·降雨 | 第20-21页 |
·渗漏 | 第21页 |
·地震 | 第21页 |
·裂缝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3. 指标体系 | 第23-35页 |
·理论综述 | 第23-24页 |
·原则 | 第23页 |
·程序 | 第23-24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35页 |
·初步指标 | 第24-30页 |
·指标初选 | 第30-31页 |
·指标细选 | 第31-33页 |
·指标确立 | 第33-35页 |
4. 评价模型 | 第35-51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35-44页 |
·权重概述 | 第35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5-37页 |
·各指标权重 | 第37-44页 |
·识别理论与模型 | 第44-46页 |
·识别理论 | 第44-45页 |
·识别模型 | 第45-46页 |
·评价模型 | 第46-51页 |
·分级标准 | 第47-48页 |
·评价模型 | 第48-51页 |
5. 工程应用 | 第51-53页 |
·工程概述 | 第51页 |
·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51-53页 |
·评价结果 | 第51-52页 |
·评价建议 | 第52-53页 |
6. ANSYS软件的应用 | 第53-61页 |
·ANSYS软件介绍 | 第53页 |
·ANSYS分析过程 | 第53-54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53页 |
·加载与求解 | 第53页 |
·结果处理 | 第53-54页 |
·ANSYS分析 | 第54-58页 |
·有限物理模型 | 第54-55页 |
·加载荷载计算 | 第55-5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结果对比 | 第58-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