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政府信用的缺失与治理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政府信用概述 | 第17-33页 |
·政府信用的概念 | 第17-18页 |
·政府信用的理论渊源 | 第18-22页 |
·社会契约论与政府信用 | 第18-20页 |
·“委托——代理”理论与政府信用 | 第20-21页 |
·交易成本理论与政府信用 | 第21-22页 |
·政府信用的结构 | 第22-31页 |
·政府信用的主体结构 | 第22-23页 |
·政府信用的内容结构 | 第23-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现状分析 | 第33-41页 |
·政府信用的列项评定 | 第33-40页 |
·工作作风差 | 第33-36页 |
·决策民主化程度、透明度不高 | 第36-37页 |
·政策不稳定 | 第37-38页 |
·执法不公、权力腐败 | 第38-39页 |
·行政不作为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41-53页 |
·“信用主体规约”适用的悖反 | 第41-45页 |
·政府的模糊性 | 第42-43页 |
·政府的层阶性 | 第43-44页 |
·政府的强势性 | 第44-45页 |
·政府的不可选择性 | 第45页 |
·政府信用缺失的具体性原因 | 第45-51页 |
·权力的异化倾向 | 第46-47页 |
·政治体制的缺陷 | 第47-49页 |
·政府自身的“弹性” | 第49-51页 |
·政府的非连续性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政府信用缺失的多元治理模式 | 第53-84页 |
·治理的特征与要素 | 第53-55页 |
·以理性塑造政府信用的直接主体:政府 | 第55-61页 |
·培养政府理性意识 | 第56-59页 |
·强化政府行政法制 | 第59-61页 |
·培育政府信用的间接主体:公民社会 | 第61-70页 |
·公民社会的价值与建构 | 第63-65页 |
·公民期待文化 | 第65-70页 |
·政府信用治理中的新生积极力量:非政府组织 | 第70-77页 |
·非政府组织的特征与功能 | 第71-73页 |
·非政府组织典型代表:行业协会 | 第73-77页 |
·多元治理模式的现代归宿:心理契约 | 第77-82页 |
·心理契约与政府信用治理的契合 | 第78-79页 |
·心理契约的功能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