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敏捷学习要素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7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7-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3-24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4-46页 |
| ·组织学习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24-27页 |
| ·组织适应理论 | 第24-25页 |
| ·认知和信息加工理论 | 第25页 |
| ·社会文化理论 | 第25-26页 |
| ·系统学理论 | 第26页 |
| ·行动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 ·组织学习研究内容文献综述 | 第27-37页 |
| ·组织学习概念 | 第28-29页 |
| ·组织学习层次 | 第29-30页 |
| ·组织学习过程 | 第30-31页 |
| ·组织学习类型 | 第31-32页 |
| ·组织学习影响因素研究 | 第32-34页 |
| ·组织学习测度 | 第34页 |
| ·组织学习关系研究 | 第34-35页 |
| ·国内组织学习研究 | 第35-37页 |
| ·敏捷制造理论回顾 | 第37-40页 |
| ·敏捷制造问题的缘起 | 第37-38页 |
| ·敏捷制造的概念、理论及评价体系 | 第38-39页 |
| ·敏捷制造思想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发展 | 第39-40页 |
| ·对文献的困惑及启示 | 第40-45页 |
| ·组织学习研究文献中的困惑 | 第41-42页 |
| ·敏捷制造在我国实践效果不理想的困惑 | 第42-43页 |
| ·启示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3章 敏捷学习要素体系理论构建 | 第46-84页 |
| ·敏捷学习问题的提出 | 第46-48页 |
| ·敏捷学习概念的界定 | 第48-51页 |
| ·敏捷学习的内涵 | 第48-49页 |
| ·敏捷学习概念的界定 | 第49-51页 |
| ·敏捷学习要素体系的构建 | 第51-82页 |
| ·敏捷学习外部驱动因素 | 第51-53页 |
| ·敏捷学习内部驱动力 | 第53-55页 |
| ·敏捷学习要素 | 第55-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4章 敏捷学习要素体系实证研究 | 第84-96页 |
| ·研究方法 | 第84-85页 |
| ·访谈 | 第84-85页 |
| ·问卷设计 | 第85页 |
| ·样本选取及数据收集 | 第85-88页 |
| ·相关变量的测量 | 第88-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第5章 数据分析及讨论 | 第96-138页 |
| ·信度分析 | 第96-97页 |
| ·效度分析 | 第97-108页 |
| ·总体效度分析 | 第97-101页 |
| ·各构面的效度分析 | 第101-108页 |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08-119页 |
| ·敏捷学习外部驱动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08-109页 |
| ·敏捷学习内部驱动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09-110页 |
| ·敏捷学习学习资源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10-111页 |
| ·敏捷学习学习支持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11-113页 |
| ·敏捷学习学习过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13-114页 |
| ·敏捷学习学习方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14-115页 |
| ·人际关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15-116页 |
|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支持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16-119页 |
| ·回归分析 | 第119-125页 |
| ·贝叶斯分类模型分析 | 第125-130页 |
| ·贝叶斯分类模型 | 第125-127页 |
| ·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 | 第127-130页 |
| ·结果讨论 | 第130-136页 |
| ·对企业开展敏捷学习的建议 | 第1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38-143页 |
| ·研究结论 | 第138-142页 |
| ·研究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142-143页 |
| 致谢 | 第143-1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4-155页 |
| 附录 | 第155-159页 |
|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