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 第二章 建设目标与总体构架 | 第11-14页 |
| ·总体目标 | 第11页 |
| ·设计原则 | 第11页 |
| ·一期建设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系统总体构架 | 第12-14页 |
| 第三章 宽带 IP 网络平台 | 第14-19页 |
| ·IP 网络平台的定位 | 第14页 |
| ·IP 网络设计的技术要求 | 第14-17页 |
| ·IP 优化 | 第14-15页 |
| ·IP 网络的技术要求 | 第15-17页 |
| ·主干层网络承载能力 | 第15页 |
| ·可靠性和自愈能力 | 第15页 |
| ·拥塞控制与服务质量保障 | 第15-16页 |
| ·网络的扩展能力 | 第16页 |
| ·通信协议的支持 | 第16页 |
| ·网络管理与安全体系 | 第16-17页 |
| ·IP 硬件网络平台 | 第17-19页 |
| ·IP 宽带网 | 第17页 |
| ·网络的拓展和延伸 | 第17页 |
| ·VLAN和IP地址划分 | 第17-18页 |
| ·路由功能 | 第18页 |
| ·网络管理 | 第18页 |
| ·主机配置 | 第18-19页 |
| 第四章 网络组网系统 | 第19-49页 |
| ·网络设计原则 | 第19页 |
| ·网络技术选型--千兆以太网技术 | 第19-25页 |
| ·千兆以太网技术优势 | 第19-22页 |
| ·千兆网交换技术 | 第22-23页 |
| ·千兆以太网技术概要 | 第23-24页 |
| ·千兆位以太网的特点 | 第24-25页 |
| ·新的应用及服务质量 | 第25页 |
| ·网络系统总体设计 | 第25-28页 |
| ·网络配置方案 | 第28-40页 |
| ·局域网配置 | 第28-29页 |
| ·广域网络配置 | 第29-30页 |
| ·门户网站 | 第30页 |
| ·网络管理 | 第30-34页 |
| ·Cisco的网管系统 | 第30页 |
| ·Cisco Works2000组成 | 第30-31页 |
| ·五大网管功能 | 第31-34页 |
| ·系统安全设计 | 第34-37页 |
| ·认证系统 | 第34页 |
| ·授权系统 | 第34页 |
| ·防火墙 | 第34-35页 |
| ·非军事区 | 第35页 |
| ·入侵检测系统 | 第35页 |
| ·防杀病毒系统 | 第35-36页 |
| ·漏洞扫描系统 | 第36页 |
| ·数据备份和系统恢复 | 第36页 |
| ·管理安全 | 第36-37页 |
| ·设备技术指标 | 第37-40页 |
| ·配置的几点考虑 | 第40页 |
| ·子网划分与地址规划 | 第40页 |
| ·虚拟局域网的划分 | 第40页 |
| ·增强 IP 组播(IP Multicast)能力 | 第40页 |
| ·软硬件系统平台(主机系统) | 第40-49页 |
| ·硬件平台 | 第40-42页 |
| ·应用服务器(含数据库服务器) | 第40-41页 |
| ·网管服务器 | 第41-42页 |
| ·安全/防病毒管理服务器 | 第42页 |
| ·视频服务器 | 第42页 |
| ·www服务器 | 第42页 |
| ·邮件服务器 | 第42页 |
| ·FTP服务器 | 第42页 |
| ·代理服务器 | 第42页 |
| ·门户数据库服务器 | 第42页 |
| ·软件平台 | 第42-49页 |
| ·统一身份认证 | 第43-44页 |
| ·电子政务平台对其他系统的整合支持 | 第44-45页 |
| ·电子政务平台提供流转业务支持 | 第45页 |
| ·复制和创建小OA | 第45页 |
| ·网上审批接口 | 第45页 |
| ·平台数据交换 | 第45-49页 |
| 第五章 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 | 第49-54页 |
| ·布线技术概述 | 第49-50页 |
| ·工程概述 | 第50页 |
| ·设计原则 | 第50-51页 |
| ·用户信息点数量需求 | 第51页 |
| ·信息点分布图设计思路 | 第51页 |
| ·布线系统总体设计 | 第51-54页 |
| ·工作区子系统 | 第52页 |
| ·水平布线子系统 | 第52页 |
| ·垂直子系统 | 第52页 |
| ·管理子系统 | 第52-53页 |
| ·设备间子系统 | 第53页 |
| ·综合布线管道设计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