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11页 |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需要 | 第11页 |
·提高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需要 | 第11-13页 |
·女大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发展的需要 | 第12页 |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的需要 | 第12页 |
·培养女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 第12页 |
·培养顽强进取精神的需要 | 第12-13页 |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关于体育课程理论的研究 | 第13-15页 |
·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体育课程的结构 | 第14-15页 |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 | 第15页 |
·国内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课程设置概念界定 | 第15页 |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 | 第15-16页 |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状况 | 第16-18页 |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意识 | 第16页 |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 | 第16页 |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希望开设的课程 | 第16-17页 |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 第17页 |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与习惯 | 第17页 |
·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 第17-18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访谈法 | 第18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8-19页 |
·问卷效度检验 | 第18-19页 |
·问卷信度检验 | 第19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9页 |
·归纳分析法 | 第19页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19-41页 |
·沈阳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期望与现状的调查 | 第19-28页 |
·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希望开设体育课的年限的对比 | 第20-21页 |
·女大学生期望开设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 第21-22页 |
·体育课程类型设置的类型与期望的对比 | 第22-24页 |
·教师对体育课程设置的看法 | 第23页 |
·在校生对体育课程设置的态度 | 第23-24页 |
·女毕业生对体育课程设置的看法 | 第24页 |
·对体育课程的内容选择 | 第24-26页 |
·实践课 | 第24-25页 |
·理论课 | 第25-26页 |
·体育课的学习评价 | 第26-28页 |
·对沈阳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28-32页 |
·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 第28页 |
·生理特点 | 第28页 |
·心理特点 | 第28页 |
·女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 | 第28-29页 |
·女大学生上体育课的态度 | 第29-30页 |
·女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 第30-31页 |
·女大学生对体育课成绩的态度 | 第31页 |
·女大学生不爱上体育课原因的调查 | 第31-32页 |
·教师对体育课程设置的态度调查 | 第32-36页 |
·体育课程设置对女大学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体育课程设置对女大学生需求的影响 | 第32-33页 |
·体育课程设置对女大学生上体育课态度的影响 | 第33页 |
·对女大学生进行体育课程设置必要性的调查 | 第33页 |
·影响女生体育课程设置的因素 | 第33-36页 |
·女生体育课程设置考虑的因素 | 第33-34页 |
·影响女生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因素 | 第34-36页 |
·教育体制 | 第34-35页 |
·体育大纲、目标的统一性 | 第35页 |
·学校的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配备 | 第35页 |
·体育课的学时数 | 第35页 |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 第35-36页 |
·当前女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学时的问题 | 第36-37页 |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问题 | 第37页 |
·必修课 | 第37页 |
·选修课 | 第37页 |
·选项课的问题 | 第37-38页 |
·选项课的项目可供学生选择的太少 | 第37页 |
·选项课没有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 第37-38页 |
·选择专项数目 | 第38页 |
·"三自主"执行情况 | 第38页 |
·场地器材的问题 | 第38页 |
·女生体育保健课的问题 | 第38页 |
·女生体育课考核的问题 | 第38页 |
·对沈阳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 第38-41页 |
·延长课时,拓展项目,满足需要 | 第38-39页 |
·提供丰富的、适合女生的娱乐项目 | 第39页 |
·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 第39-40页 |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与利用场地器材 | 第40页 |
·重视体育保健知识和健康理念的培养 | 第40页 |
·改善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 | 第40-41页 |
·教师和毕业生、在校生对当前体育课程设置的整体评价 | 第41页 |
4 结论 | 第41-42页 |
5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件1 | 第45-49页 |
附件2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