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10-46页 |
1 现代医学对胃肠动力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第10-35页 |
·胃肠动力学发展简史 | 第10-11页 |
·胃肠运动的生理 | 第11-14页 |
·咀嚼与吞咽及调节 | 第11-12页 |
·胃的运动及调节 | 第12-13页 |
·小肠运动及调节 | 第13-14页 |
·结肠运动及调节 | 第14页 |
·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发病机制 | 第14-19页 |
·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的调节 | 第15页 |
·神经肽和胃肠激素对胃肠运动的调节 | 第15-16页 |
·手术时间及操作强度 | 第16-17页 |
·麻醉方式和术后镇痛药物 | 第17页 |
·解剖关系的改变 | 第17-18页 |
·手术方式 | 第18页 |
·机械通气 | 第18页 |
·电解质和代谢 | 第18-19页 |
·情绪 | 第19页 |
·其它原因 | 第19页 |
·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诊断 | 第19-23页 |
·临床症状和体征 | 第19-20页 |
·常用胃肠动力检测方法及评价 | 第20-23页 |
·促胃肠动力药物研究进展 | 第23-35页 |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 第23-24页 |
·5-HT 受体制剂 | 第24-25页 |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 第25-26页 |
·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 | 第26页 |
·胆囊收缩素受体拮抗剂 | 第26页 |
·GABA-β受体激动剂 | 第26-27页 |
·阿片肽受体拮抗剂 | 第27页 |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 第27页 |
·-γ羟基丁酸(GHB) | 第27页 |
·钙离子拮抗剂 | 第27-28页 |
·拟胆碱药 | 第28页 |
·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 第28页 |
·其他治疗 | 第28-35页 |
2 祖国医学对胃肠动力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第35-46页 |
·中医对术后胃肠气滞证的认识 | 第35-36页 |
·胃肠脏腑功能的认识 | 第35页 |
·胃肠动力与脏腑关系 | 第35页 |
·术后胃肠气滞证的认识 | 第35-36页 |
·治疗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治法与方药概述 | 第36页 |
·单味中药的促胃肠动力研究 | 第36-39页 |
·泻下药 | 第36-37页 |
·理气药 | 第37-38页 |
·补益药 | 第38页 |
·消食药 | 第38页 |
·芳香化湿药 | 第38-39页 |
·活血药 | 第39页 |
·其他 | 第39页 |
·促胃肠动力方剂研究进展 | 第39-46页 |
·泻下剂 | 第39-40页 |
·理气剂 | 第40-41页 |
·和解剂 | 第41页 |
·补益剂 | 第41-42页 |
·消食剂 | 第42页 |
·利水渗湿剂 | 第42页 |
·针灸 | 第42-46页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第46-59页 |
1 前言 | 第46-47页 |
2 临床资料 | 第47-50页 |
·病例选择 | 第47-48页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47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47-48页 |
·剔除标准 | 第48页 |
·受试者退出标准 | 第48页 |
·终止研究标准 | 第48页 |
·研究用药 | 第48页 |
·服药方法 | 第48-49页 |
·观察项目 | 第49-50页 |
·观察指标 | 第49页 |
·观察时点 | 第49-50页 |
3 评价标准 | 第50-53页 |
·术后早期肠麻痹(肠痹病)西医诊断标准 | 第50页 |
·肠痹病中医辨证标准 | 第50页 |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 第50-51页 |
·病情分级标准 | 第51页 |
·临床疗效分析 | 第51页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51-53页 |
4 结果 | 第53-55页 |
·一般资料 | 第53-54页 |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第53页 |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第53页 |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第53-54页 |
·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 第54页 |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情况比较 | 第54页 |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 | 第54页 |
·安全性检测 | 第54-55页 |
5 讨论 | 第55-58页 |
·中西医对术后早期胃肠功能运动功能下降的原因机理的探讨 | 第55页 |
·术愈通颗粒的方药组成及功能主治 | 第55-57页 |
·临床疗效评价 | 第57-5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