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1页 |
·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20页 |
·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西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特点 | 第14-15页 |
·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与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的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0-21页 |
2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 第21-27页 |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第21-23页 |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 第23-27页 |
·高投入 | 第24页 |
·成长快 | 第24-25页 |
·高风险 | 第25页 |
·高收益 | 第25-27页 |
3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阶段与成长方式 | 第27-34页 |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阶段 | 第27-31页 |
·种子阶段 | 第28-29页 |
·创业阶段 | 第29-30页 |
·快速成长阶段 | 第30页 |
·成熟阶段 | 第30-31页 |
·衰退阶段 | 第31页 |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方式 | 第31-34页 |
·自主创造成长方式 | 第32页 |
·演变转化成长方式 | 第32页 |
·引进创立成长方式 | 第32-33页 |
·政府引导成长方式 | 第33-34页 |
4 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特点 | 第34-42页 |
·一般企业营运资金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销售收入水平及增长趋势 | 第34页 |
·理财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收益的预期 | 第34-35页 |
·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不确定性 | 第35页 |
·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商业银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存在着观念障碍 | 第35-36页 |
·高新技术企业资产抵押难度大 | 第36页 |
·股票和债券融资渠道补充营运资金同样存在障碍 | 第36页 |
·一般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 | 第36-39页 |
·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 | 第37页 |
·营运资金管理是提高企业获利能力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 | 第37-38页 |
·企业营运资金持有量的确定就是在收益与风险之间的权衡 | 第38页 |
·"零营运资金"管理原理 | 第38-39页 |
·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 | 第39-41页 |
·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筹集难度和风险较一般企业更大 | 第39-40页 |
·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筹资方式的多样性 | 第40页 |
·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筹集风险在不同成长阶段分布不均 | 第40-41页 |
·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呈现特殊规律 | 第41页 |
·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与长期资金管理的关系 | 第41-42页 |
5 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的筹集方法及风险分析 | 第42-52页 |
·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的筹集方法 | 第42-47页 |
·个人储蓄、私人借款与"天使"投资 | 第42-43页 |
·自有资金为基础的内部融资 | 第43-44页 |
·债务融资 | 第44-46页 |
·风险资本 | 第46页 |
·股权融资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页 |
·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筹集的风险分析 | 第47-52页 |
·种子阶段营运资金筹集的风险分析 | 第48页 |
·创业阶段营运资金筹集的风险分析 | 第48-49页 |
·快速成长阶段营运资金筹集的风险分析 | 第49-50页 |
·成熟阶段营运资金筹集的风险分析 | 第50-51页 |
·衰退阶段营运资金筹集的风险分析 | 第51-52页 |
6 高新技术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营运资金持有策略 | 第52-55页 |
·种子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持有策略 | 第52-53页 |
·创业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持有策略 | 第53页 |
·快速成长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持有策略 | 第53页 |
·成熟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持有策略 | 第53-54页 |
·衰退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营运资金持有策略 | 第54-55页 |
7 重要案例剖析 | 第55-66页 |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概况 | 第55-56页 |
·用友公司各成长阶段的营运资金管理 | 第56-64页 |
·用友公司在种子期的营运资金管理 | 第56-57页 |
·用友公司在创业期的营运资金管理 | 第57-58页 |
·用友公司在快速成长期的营运资金管理 | 第58-61页 |
·用友公司在成熟期的营运资金管理 | 第61-64页 |
·用友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前述结论的印证 | 第64-66页 |
8 结束语 | 第66-6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研究创新 | 第67页 |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详细摘要 | 第74-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