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供论
|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前言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口供及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22页 |
| 第一节 口供概念的梳理及本文所采用的界定 | 第14-18页 |
| 一、口供概念的梳理 | 第14-18页 |
| 二、本文所采用的界定 | 第18页 |
| 第二节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 第18-22页 |
| 第二章 口供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22-38页 |
| 第一节 我国古代口供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评析 | 第22-31页 |
| 一、我国古代口供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2-28页 |
| 二、对我国古代口供制度的评析 | 第28-31页 |
| 第二节外国古代证据制度中的口供 | 第31-38页 |
| 一、神示证据制度中的口供 | 第32-34页 |
| 二、法定证据制度中的口供 | 第34-38页 |
| 第三章 口供制度的价值 | 第38-51页 |
| 第一节 证据法的价值论基础及其多元化 | 第38-41页 |
| 第二节 口供制度的价值目标体系 | 第41-45页 |
| 一、口供制度的秩序价值 | 第41-42页 |
| 二、口供制度的自由价值 | 第42-43页 |
| 三、口供制度的公正价值 | 第43-44页 |
| 四、口供制度的效率价值 | 第44-45页 |
| 第三节 口供运用中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 第45-51页 |
| 一、口供的消极性特征 | 第45-46页 |
| 二、口供运用中价值冲突的表现 | 第46-48页 |
| 三、我国口供制度的价值选择和改革 | 第48-51页 |
| 第四章 口供与刑事诉讼制度 | 第51-61页 |
| 第一节 口供与刑事诉讼构造 | 第51-54页 |
| 一、两种诉讼构造模式下口供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51-53页 |
| 二、我国刑事诉讼构造下的口供制度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口供与讯问制度 | 第54-58页 |
| 一、口供与沉默权制度 | 第54-56页 |
| 二、口供与辩护律师在场权 | 第56-58页 |
| 第三节 口供与程序性制裁 | 第58-61页 |
| 第五章 口供的证据能力 | 第61-113页 |
| 第一节 口供任意性规则 | 第61-72页 |
| 一、口供任意性规则的含义 | 第61-62页 |
| 二、口供任意性规则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发展状况 | 第62-66页 |
| 三、口供任意性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66-67页 |
| 四、口供任意性的证明 | 第67-69页 |
| 五、我国口供任意性规则的构建 | 第69-72页 |
| 第二节 非法口供排除规则 | 第72-83页 |
| 一、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含义 | 第73-74页 |
| 二、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功能 | 第74-76页 |
| 三、非法口供排除模式的比较法考察 | 第76-78页 |
| 四、我国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构建 | 第78-83页 |
| 第三节 口供与毒树之果原则 | 第83-91页 |
| 一、毒树之果原则及其例外 | 第83-84页 |
| 二、口供为毒果的情形 | 第84-88页 |
| 三、口供为毒树的情形 | 第88-90页 |
| 四、对口供与毒树之果原则关系的简要分析 | 第90-91页 |
| 第四节 庭前讯问笔录的证据能力 | 第91-98页 |
| 一、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对讯问笔录的规定 | 第91-94页 |
| 二、瑕疵讯问笔录的证据能力 | 第94-97页 |
| 三、庭前讯问笔录的自愿性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 第97-98页 |
| 第五节测谎的规范化和测谎证据的法律地位 | 第98-113页 |
| 一、测谎概说 | 第99-101页 |
| 二、测谎的基础要件 | 第101-105页 |
| 三、测谎的程序规范 | 第105-107页 |
| 四、测谎证据的法律地位 | 第107-113页 |
| 第六章 口供的证明力规则——口供补强规则 | 第113-137页 |
| 第一节口供补强规则的含义、性质和功能 | 第113-117页 |
| 一、口供补强规则的含义 | 第113页 |
| 二、口供补强规则的性质 | 第113-115页 |
| 三、口供补强规则的功能 | 第115-117页 |
| 第二节口供补强规则的适用 | 第117-127页 |
| 一、补强范围 | 第117-124页 |
| 二、补强证据的证据能力 | 第124-126页 |
| 三、补强的程度 | 第126-127页 |
| 第三节共犯口供与口供补强规则 | 第127-137页 |
| 一、共犯与共同被告人的区分和联系 | 第128-130页 |
| 二、共犯共同被告人的口供能否相互补强而定案 | 第130-134页 |
| 三、非共同被告人的共犯口供之性质 | 第134-137页 |
| 第七章 口供的审查判断 | 第137-164页 |
| 第一节 口供任意性的审查 | 第138-147页 |
| 一、影响口供任意性的因素 | 第138-140页 |
| 二、口供任意性审查的标准、内容和方法 | 第140-147页 |
| 第二节 口供合法性的审查 | 第147-151页 |
| 一、审查判断合法性的各项具体条件 | 第147-148页 |
| 二、合法性审查程序 | 第148-151页 |
| 第三节 口供真实性的审查 | 第151-164页 |
| 一、影响口供真实性的因素 | 第151-157页 |
| 二、口供真实性的审查判断方法及其内容 | 第157-164页 |
| 结语 | 第164-1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6-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