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工伤救济机制的历史演变 | 第12-27页 |
第一节 私法领域下工伤救济诉求历程的流变 | 第12-15页 |
一、自己责任阶段 | 第12-13页 |
二、过错责任主义阶段 | 第13-14页 |
三、无过错责任主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工伤救济机制的社会化 | 第15-21页 |
一、雇主责任保险 | 第15-17页 |
二、工伤保险 | 第17-21页 |
第三节 工伤救济诉求机制社会化的根源 | 第21-27页 |
一、受害人利益的满足程度 | 第21-23页 |
二、雇主风险承担的分散化 | 第23-24页 |
三、社会资源的节约 | 第24-26页 |
四、社会思潮的推动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工伤保险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其理论基础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工伤保险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27-31页 |
一、公平与效率 | 第27-28页 |
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 | 第28-29页 |
三、个人权利转向社会安全 | 第29页 |
四、社会正义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工伤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31-35页 |
一、自然权利之生存权保障 | 第31-32页 |
二、社会连带思想 | 第32-33页 |
三、国家干预主义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 第35-64页 |
第一节、概况描述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工伤认定方面 | 第36-43页 |
一、工伤认定的范围 | 第36-40页 |
(一) 工伤认定的现行规定 | 第36-37页 |
(二) 工伤认定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 第37-38页 |
(三) 工伤范围的扩大化趋势及其我国工伤认定范围的完善 | 第38-40页 |
二、《工伤保险条例》适用范围之认定及其完善 | 第40-42页 |
三、工伤认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42-43页 |
(一) 工伤认定的申请期限 | 第42页 |
(二) 工伤认定程序问题 | 第42-43页 |
第三节、工伤保险待遇、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 | 第43-51页 |
一、工伤保险待遇及其完善 | 第43-44页 |
二、工伤预防 | 第44-48页 |
(一) 工伤预防地位日益提升得国际趋势与我国现状 | 第44-46页 |
(二) 我国工伤预防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46页 |
(三) 工伤预防措施及途径 | 第46-48页 |
三、工伤康复 | 第48-51页 |
(一) 工伤康复的概念及其意义 | 第48页 |
(二) 工伤康复发展的国际趋势 | 第48-49页 |
(三) 我国工伤康复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其完善 | 第49-51页 |
第四节、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赔偿责任竞合的处理 | 第51-54页 |
一、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赔偿责任竞合的四种模式 | 第51-53页 |
二、我国法律层面对此的相关规定 | 第53页 |
三、处理方案 | 第53-54页 |
第五节、煤矿、建筑等高危行业工伤救济问题 | 第54-58页 |
一、高危行业的工伤事故 | 第54-55页 |
二、高危行业推行商业保险的现实基础和法律依据 | 第55-57页 |
三、高危行业工伤事故的相应救济 | 第57-58页 |
第六节、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法律问题及其完善 | 第58-64页 |
一、概况 | 第58-59页 |
二、存在问题 | 第59-60页 |
三、对农民工工救济困境的分析 | 第60-61页 |
四、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机制的对策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