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海空间设计初探--万宁滨海空间设计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缘起 | 第14-15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文献资料 | 第19页 |
·调查法 | 第19页 |
·类比分析 | 第19页 |
·实例论证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滨海空间的概述 | 第20-3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页 |
·城市滨海区 | 第20页 |
·滨海空间 | 第20页 |
·历史演变 | 第20-29页 |
·国外滨海空间界面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国内滨海空间界面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演变过程的特征 | 第25-29页 |
·理论与实例 | 第29-37页 |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例 | 第29-33页 |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例 | 第33-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滨海空间的特征 | 第38-47页 |
·影响滨海空间的因素 | 第38-40页 |
·因素一——自然因素 | 第38页 |
·因素二——功能 | 第38-39页 |
·因素三——交通 | 第39页 |
·因素四——景观 | 第39-40页 |
·因素五——历史文化 | 第40页 |
·滨海空间类型 | 第40-42页 |
·开敞型滨海空间 | 第41页 |
·半封闭型滨海空间 | 第41页 |
·半开敞型滨海空间 | 第41-42页 |
·特性 | 第42-46页 |
·生态性 | 第42-43页 |
·延续性 | 第43-44页 |
·可识别性 | 第44页 |
·特色性 | 第44-45页 |
·场所化 | 第45页 |
·历史文化性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滨海空间界面构成研究 | 第47-64页 |
·构成原则 | 第47-48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47页 |
·多样性原则 | 第47-48页 |
·延续性原则 | 第48页 |
·滨海空间界面的物质要素 | 第48-54页 |
·海域 | 第48-49页 |
·海岸线 | 第49页 |
·道路 | 第49-51页 |
·滨海建筑 | 第51-52页 |
·设施与小品 | 第52-54页 |
·滨海空间界面的形态要素 | 第54-63页 |
·宏观层面 | 第54-55页 |
·中观层面 | 第55-56页 |
·微观层面 | 第56-57页 |
·滨海空间界面 | 第57-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滨海空间的设计实践 | 第64-86页 |
·项目概况 | 第64-67页 |
·规划背景 | 第64-65页 |
·城市空间 | 第65-67页 |
·总体构思 | 第67-81页 |
·整体设计 | 第67-71页 |
·界面色彩策略 | 第71-72页 |
·标志与母体 | 第72-73页 |
·开放空间设计 | 第73-76页 |
·特色街区 | 第76-79页 |
·视觉廊道 | 第79-81页 |
·地段设计 | 第81-86页 |
·环市二路两侧地区 | 第81-82页 |
·滨海中心地区 | 第82-84页 |
·望海大道两侧地区 | 第84-85页 |
·万州大道两侧地区 | 第85-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