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0页 |
第二章 传统壳模型回顾 | 第10-16页 |
·壳模型基础 | 第10-11页 |
·原子核壳模型空间 | 第11-13页 |
·原子核的组态结构 | 第13-16页 |
第三章 近代壳模型理论 | 第16-24页 |
·基础理论 | 第16-18页 |
·作用势 | 第18-21页 |
·单极子哈密顿量 | 第19-20页 |
·Skyrme作用势 | 第20页 |
·修正的表面δ作用势 | 第20-21页 |
·H-F方法 | 第21-24页 |
第四章 壳模型计算方法 | 第24-32页 |
·Lanczos方法 | 第25页 |
·计算维度选择 | 第25-27页 |
·pf壳空间分析核素实例 | 第27-32页 |
第五章 壳模型对高自旋态~(143)Pm核素结构分析 | 第32-42页 |
·关于~(143)Pm实验 | 第32-34页 |
·壳模型空间选择 | 第34-35页 |
·粒子数分布选择-计算维度 | 第35-36页 |
·作用势选择 | 第36-37页 |
·组态与γ级联跃迁链的关系 | 第37-39页 |
·关于NSM和WCM | 第39-41页 |
·分析结论 | 第41-42页 |
第六章 壳模型对~(143)Pm核跃迁几率的计算 | 第42-51页 |
·跃迁几率计算基本原理 | 第42-45页 |
·高自旋态~(143)Pm跃迁实验 | 第45-46页 |
·~(143)Pm核γ级联跃迁链分析 | 第46-48页 |
·跃迁寿命计算 | 第48页 |
·约化几率B(E2)分析 | 第48-50页 |
·关于γ跃迁计算讨论 | 第50-51页 |
第七章 结论和看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4页 |
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