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境和施肥量对岷山红三叶草产量及异黄酮含量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11页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红三叶植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红三叶形态特征 | 第11页 |
·红三叶饲用特性 | 第11-12页 |
·红三叶主要化学成分 | 第12-13页 |
·异黄酮类化合物 | 第12-13页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3页 |
·红三叶中的其它成分 | 第13页 |
·栽培技术的研究 | 第13-14页 |
·红三叶种群营养元素的积累速率动态的研究 | 第13-14页 |
·红三叶种群光合器官的动态特征的研究 | 第14页 |
·刈割后再生草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的研究 | 第14页 |
·对红三叶群落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积累量的研究 | 第14页 |
·异黄酮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14-16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4-15页 |
·色谱与质谱联用法 | 第15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5页 |
·薄层层析法 | 第15-16页 |
·四标样快速测定法 | 第16页 |
·放射免疫测定法 | 第16页 |
·异黄酮的代谢、吸收和分布 | 第16-18页 |
·异黄酮药用价值的研究 | 第18-21页 |
·雌激素和抗雌激素作用 | 第18页 |
·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和防治骨质疏松 | 第18-19页 |
·抗癌作用 | 第19-20页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第20页 |
·抗氧化作用 | 第20-21页 |
·骨髓白血病 | 第21页 |
·异黄酮与帕金森病 | 第21页 |
2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1-23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4-28页 |
·试验地自然概况 | 第24-25页 |
·兰州试验点 | 第24-25页 |
·广河试验点 | 第25页 |
·岷县试验点 | 第25页 |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不同生境的试验设计 | 第25页 |
·施肥量的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测定项目 | 第26-28页 |
·不同生境和施肥量对岷山红三叶草产量影响的研究 | 第26页 |
·不同生境和施肥量对岷山红三叶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26-28页 |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45页 |
·不同生境对草产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生育时期 | 第28页 |
·株高 | 第28页 |
·分枝数 | 第28-29页 |
·草产量 | 第29页 |
·施肥量对草产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株高 | 第29-30页 |
·分枝数 | 第30-31页 |
·草产量 | 第31页 |
·不同生境对岷山红三叶品质的影响 | 第31-34页 |
·不同生境对岷山红三叶全株品质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生境岷山红三叶茎、叶的品质分析 | 第32-33页 |
·不同生育时期岷山红三叶的品质 | 第33-34页 |
·施肥量对岷山红三叶品质的影响 | 第34-37页 |
·不同生境和施肥量对岷山红三叶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7-44页 |
·异黄酮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7-38页 |
·不同生境对岷山红三叶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8-43页 |
·施肥量对岷山红三叶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生境下岷山红三叶的异黄酮产量 | 第44-45页 |
·施肥量对岷山红三叶异黄酮产量的影响 | 第4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57页 |
导师简介 | 第57-58页 |
指导教师简介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