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序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9-14页 |
|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探源 | 第9-11页 |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 第9-10页 |
| 二、中国“人本思想”的历史追寻 | 第10-11页 |
| 三、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 第11页 |
| 第二节 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11-14页 |
| 一、人本主义思想理论雏形 | 第11-12页 |
|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 | 第12页 |
| 三、18-19 世纪的人本主义思想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 第14-26页 |
| 第一节 作为科学体系的马克思的人学理论 | 第14-19页 |
| 一、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内涵 | 第14-16页 |
|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和学科的区别 | 第16-19页 |
| (一) 人学与唯物史观的区别 | 第16-18页 |
| (二) 人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 第18页 |
| (三) 人学与科学的人道主义的区别 | 第18-19页 |
| (四) 人学与伦理学的区别 | 第19页 |
| 第二节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特性 | 第19-23页 |
| 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 第19-21页 |
| 二、人与人的关系 | 第21-23页 |
| 三、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 | 第23页 |
| 第三节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实性 | 第23-26页 |
| 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范畴形成和演进的起点 | 第23-24页 |
| 二、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是一种最强调人的实践性和能动性的哲学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内涵 | 第26-35页 |
| 第一节 人之为“本”的哲学探析 | 第26-28页 |
| 一、人的哲学本体论意义 | 第26-27页 |
| 二、人的哲学历史观意义 | 第27页 |
| 三、人的哲学价值论意义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人何以为“本” | 第28-30页 |
| 一、实践确证着人作为现实世界之“本” | 第28-29页 |
| 二、实践使人成为历史之“本” | 第29-30页 |
| 三、实践创设了人作为价值之“本” | 第30页 |
|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流派的区别 | 第30-32页 |
| 一、二者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不同 | 第30-31页 |
| 二、二者的价值观不同 | 第31页 |
| 三、二者主张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方法不同 | 第31-32页 |
| 第四节 “以人为本”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 第32-35页 |
| 一、“以人为本”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 第32-33页 |
| 二、“以人为本”是正确认识历史规律的关键 | 第33页 |
| 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处理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根本方法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当代实践 | 第35-46页 |
|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 第35-38页 |
| 一、科学发展观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 | 第35-36页 |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一切依靠人 | 第36-37页 |
| 三、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 | 第37页 |
| 四、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 | 第38-39页 |
| 第三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 第39-40页 |
| 第四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 第40-41页 |
|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实践路径 | 第41-46页 |
| 一、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 第42页 |
|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 第42-43页 |
| 三、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 第43-44页 |
| 四、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 第44-45页 |
| 五、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