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脂肪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生物柴油 | 第10-15页 |
| ·生物柴油的化学组成及理化性质 | 第11-14页 |
| ·生物柴油的优点 | 第14-15页 |
| ·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外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及其工艺概况 | 第18-25页 |
| ·直接混合法 | 第19页 |
| ·微乳化法 | 第19-20页 |
| ·高温裂解法 | 第20页 |
| ·酯交换法 | 第20-25页 |
| ·脂肪酶催化的底物专一性 | 第25-27页 |
| ·脂肪酸专一性 | 第26页 |
| ·位置专一性 | 第26页 |
| ·立体专一性 | 第26-27页 |
| ·本研究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8-36页 |
| ·目的和内容 | 第28页 |
| ·目的 | 第28页 |
| ·内容 | 第28页 |
| ·油脂平均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 ·皂化值的测定 | 第28-29页 |
| ·酸值的测定 | 第29-30页 |
| ·平均分子量的计算 | 第30页 |
| ·油脂完全甲酯化方法 | 第30-31页 |
| ·试剂 | 第31页 |
| ·步骤 | 第31页 |
| ·酶促转酯化合成生物柴油 | 第31-32页 |
| ·材料 | 第31页 |
| ·仪器 | 第31页 |
| ·步骤 | 第31-32页 |
| ·生物柴油得率的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32-33页 |
| ·脂肪酸甲酯分析条件 | 第33页 |
| ·产物的定性和定量 | 第33-34页 |
| ·内标法的校正及相关系数的测定 | 第34页 |
| ·精密度及回收率测定 | 第34-35页 |
| ·生物柴油得率的计算 | 第35页 |
| ·脂肪酶重复利用处理方法 | 第35-36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6-55页 |
| ·底物油脂的选择 | 第36-38页 |
| ·各种油脂的皂化值、酸值及平均分子量 | 第36页 |
| ·底物的选择 | 第36-38页 |
| ·复合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具有协同作用 | 第38-40页 |
| ·协同转酯现象 | 第38页 |
| ·协同转酯作用的验证 | 第38-40页 |
| ·利用复合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工艺的初步研究 | 第40-45页 |
| ·复合酶配比方法的确定 | 第40页 |
| ·游离脂肪酶混合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 第40-41页 |
| ·复合固定化脂肪酶混合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 第41-45页 |
| ·利用复合固定化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工艺的优化 | 第45-49页 |
| ·叔丁醇用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第46-47页 |
| ·醇油摩尔比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第47页 |
| ·催化剂浓度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温度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甲酯得率随时间变化图 | 第49页 |
| ·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 | 第49-51页 |
| ·利用复合固定化酶扩大油源选择面 | 第51-52页 |
| ·讨论 | 第52-55页 |
| 4 小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5页 |
| ·展望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