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 ·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15-18页 |
| ·基于可控性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 第2章 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影响的理论基础 | 第21-34页 |
| ·货币政策工具的一般理论 | 第21-26页 |
| ·货币政策体系的概述 | 第21-22页 |
| ·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 | 第22-26页 |
| ·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的传导机制 | 第26-30页 |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两阶段划分 | 第26-28页 |
| ·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影响的货币乘数效应 | 第28-29页 |
| ·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影响的的流动性效应 | 第29-30页 |
|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相关概述 | 第30-34页 |
| ·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和种类 | 第30-32页 |
| ·我国中介目标的选择 | 第32-34页 |
| 第3章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回顾及对中介目标影响的数量描述 | 第34-48页 |
| ·1984-1993年以直接调控为主的时期 | 第34-38页 |
| ·直接调控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体系 | 第34-35页 |
| ·直接调控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 第35-36页 |
| ·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影响评析 | 第36-38页 |
| ·1994-1998年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时期 | 第38-43页 |
| ·过渡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框架 | 第38-39页 |
| ·过渡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 第39-41页 |
| ·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的影响评析 | 第41-43页 |
| ·1998-2006年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时期 | 第43-48页 |
| ·间接调控为主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概述 | 第43-44页 |
| ·间接调控为主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 第44-45页 |
| ·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的影响评述 | 第45-48页 |
| 第4章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8-60页 |
| ·样本的选择和特点 | 第48-51页 |
| ·样本的选择 | 第48-49页 |
| ·样本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第49-51页 |
| ·货币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51-57页 |
| ·协整检验 | 第51-54页 |
| ·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 | 第54-57页 |
| ·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目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7-58页 |
| ·协整检验 | 第57-58页 |
| ·VAR模型脉冲响应反应分析 | 第58页 |
| ·实证检验结论 | 第58-60页 |
| 第5章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有效性的建议 | 第60-68页 |
|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运用 | 第60-64页 |
| ·明确货币政策工具的职能分工 | 第60-61页 |
| ·协调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搭配 | 第61-62页 |
| ·推进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改革 | 第62-64页 |
| ·完善对外汇占款的冲销和管理 | 第64-65页 |
| ·短期内要增加央行外汇冲销的手段和能力 | 第64页 |
| ·长期内要改革并完善外汇管理制度 | 第64-65页 |
|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外部环境 | 第65-68页 |
| ·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增强政策敏感性 | 第65页 |
| ·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协调发展 | 第65-66页 |
|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第66-67页 |
| ·加大财政、货币、汇率三大政策的配合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
| 附录B (第4章实证数据) | 第74-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