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1 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11-15页 |
| ·植物毒素的产生及毒素晶体扫描电镜观察 | 第11-12页 |
| ·病菌侵入过程的组织病理学 | 第12-13页 |
| ·罹病组织内草酸毒素积累和分布的初步分析 | 第13-14页 |
| ·病菌侵入途径和附着胞结构的观察 | 第14页 |
| ·抗(耐)病性的组织病理学 | 第14页 |
| ·感病组织内叶绿素变化 | 第14-15页 |
| 2 油菜菌核病菌子囊盘的诱导与子囊孢子的收集 | 第15页 |
| ·油菜菌核病菌核室内诱导子囊盘 | 第15页 |
| ·油菜菌核病菌核室内收集子囊孢子 | 第15页 |
| 3 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机制 | 第15-19页 |
| ·与油菜菌核病致病有关的酶的研究 | 第16-18页 |
| ·角质酶的致病作用 | 第16页 |
| ·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 | 第16-18页 |
| ·细胞膜和细胞内含物降解酶的致病作用 | 第18页 |
| ·致病机制 | 第18-19页 |
| 4 油菜菌核病的抗病机制 | 第19-25页 |
| ·抗性鉴定法 | 第19-21页 |
| ·菌丝体接种鉴定 | 第19页 |
| ·子囊孢子接种法 | 第19-20页 |
| ·草酸鉴定法 | 第20-21页 |
| ·寄主的抗病机理 | 第21-23页 |
| ·避病 | 第21页 |
| ·形态结构的抗病性 | 第21页 |
| ·油菜抗病的组织病理学及生理生化 | 第21-22页 |
| ·对草酸的耐性 | 第22-23页 |
| ·抗性遗传和抗病育种途径 | 第23-25页 |
| ·抗性遗传 | 第23页 |
| ·抗病育种途径 | 第23-25页 |
| ·杂交和选择 | 第23页 |
| ·无花瓣育种 | 第23-24页 |
| ·组织培养 | 第24页 |
| ·基因工程 | 第24-25页 |
| 5 展望 | 第25-27页 |
| ·甲基茉莉酸、苯丙噻重氮、草酸诱导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 | 第25页 |
| ·向日葵菌核病生防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拮抗作用 | 第25页 |
| ·导入双价基因的转基因杂交油菜亲本及其对菌核病抗性 | 第25-26页 |
| ·OS-诱抗剂诱导植物抗病性的作用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油菜菌核病致病过程中PG酶、PE酶的活力以及草酸含量的比较 | 第27-39页 |
| 1 果胶甲酯酶的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 ·菌核 | 第2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 ·仪器 | 第27页 |
| ·试剂 | 第27页 |
| ·方法 | 第27-28页 |
| ·PDA培养基的制备 | 第27-28页 |
| ·菌丝体悬浮液的制备 | 第28页 |
| ·接种 | 第28页 |
| ·果胶甲酯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2 PG果胶酶的活性测定 | 第28-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 ·菌核 | 第2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 ·仪器 | 第28-29页 |
| ·试剂 | 第29页 |
| ·PG果胶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 第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 ·讨论 | 第35页 |
| 3 草酸的含量测定 | 第35-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 ·菌核 | 第3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 ·仪器 | 第35页 |
| ·试剂 | 第35页 |
| ·草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油菜菌核病致病过程中纤维素酶各组分的活力的比较 | 第39-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 ·菌核 | 第39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9-41页 |
| ·仪器 | 第39页 |
| ·试剂 | 第39-41页 |
| ·纤维素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 第41-44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1-42页 |
| ·C_1酶活力的测定 | 第42-43页 |
| ·C_x酶活力的测定 | 第43-44页 |
| ·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测定 | 第4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 3 讨论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油菜抗、感品种接种后感病情况的调查 | 第51-5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 ·植物材料 | 第51页 |
| ·菌核 | 第51页 |
| ·方法 | 第5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 3 讨论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小结与创新点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6页 |
| ·创新点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