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现代心身医学与中医心理学 | 第11-23页 |
| 1. 现代心身医学概述 | 第11-13页 |
| ·心身疾病与心身医学的概念 | 第11页 |
| ·心身医学的建立 | 第11-13页 |
| 2. 中医心理学概述 | 第13-23页 |
| ·中医心理学思想的源流 | 第13-21页 |
| ·巫医时期 | 第13页 |
| ·《内经》心理学思想形成时期 | 第13-16页 |
| ·《内经》之后的心理学发展时期 | 第16-21页 |
| ·中医心理学发展概况 | 第21-23页 |
| 第二部分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概述 | 第23-33页 |
| 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简介 | 第23-24页 |
| 2. 中医对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认识 | 第24-33页 |
| ·消化系统的生理 | 第24-25页 |
| ·消化系统疾病对应的中医病症 | 第25页 |
|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情志病机 | 第25-28页 |
| ·情志学说 | 第25-26页 |
| ·情志致病的机理 | 第26-28页 |
|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脏腑病机 | 第28-33页 |
| ·脾 | 第28-29页 |
| ·肝 | 第29-30页 |
| ·肺 | 第30-31页 |
| ·心 | 第31页 |
| ·肾 | 第31-33页 |
| 第三部分 消化系统常见的心身疾病 | 第33-41页 |
| 1. 胃痛 | 第33-34页 |
| ·概述 | 第33页 |
| ·本病的情志因素 | 第33-34页 |
| 2. 胃痞 | 第34-35页 |
| ·概述 | 第34页 |
| ·本病的情志因素 | 第34-35页 |
| 3. 腹痛 | 第35-36页 |
| ·概述 | 第35页 |
| ·本病的情志因素 | 第35-36页 |
| 4. 泄泻 | 第36-37页 |
| ·概述 | 第36页 |
| ·本病的情志因素 | 第36-37页 |
| 5. 便秘 | 第37-38页 |
| ·概述 | 第37页 |
| ·本病的情志因素 | 第37-38页 |
| 6. 胁痛 | 第38-39页 |
| ·概述 | 第38页 |
| ·本病的情志因素 | 第38-39页 |
| 7. 梅核气 | 第39-41页 |
| ·概述 | 第39-40页 |
| ·本病的情志因素 | 第40-41页 |
| 第四部分 中医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研究 | 第41-65页 |
| 1. 非药物疗法 | 第41-49页 |
| ·非药物疗法分类 | 第42-48页 |
| ·情志相胜法 | 第42-43页 |
| ·顺志从欲法 | 第43页 |
| ·言语开导法 | 第43-44页 |
| ·暗示疗法 | 第44-45页 |
| ·音乐疗法 | 第45-46页 |
| ·移精变气法 | 第46页 |
| ·移情易性法 | 第46-47页 |
| ·气功疗法 | 第47-48页 |
| ·非药物疗法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举隅 | 第48-49页 |
| ·胃痛、胃痞 | 第48页 |
| ·泄泻 | 第48-49页 |
| ·腹痛、便秘 | 第49页 |
| 2. 中药疗法 | 第49-63页 |
| ·中药疗法治疗环节 | 第50-54页 |
| ·治脾 | 第50页 |
| ·治肝 | 第50-51页 |
| ·治肺 | 第51-52页 |
| ·治心 | 第52页 |
| ·治肾 | 第52-53页 |
| ·清除体内病理产物 | 第53页 |
| ·调节气血阴阳 | 第53-54页 |
| ·中药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举隅 | 第54-63页 |
| ·胃痛 | 第54-55页 |
| ·胃痞 | 第55-56页 |
| ·腹痛 | 第56-57页 |
| ·泄泻 | 第57-58页 |
| ·便秘 | 第58-59页 |
| ·胁痛 | 第59-60页 |
| ·梅核气 | 第60-63页 |
| 3.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中医心理调摄和预防 | 第63-65页 |
| ·恬淡虚无 | 第63页 |
| ·四气调神 | 第63-64页 |
| ·磨练意志 | 第64-65页 |
| 结语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附录:理论探讨 | 第70-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