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真菌—自然保护领域被忽视的类群 | 第10页 |
·大型真菌的生存状况 | 第10-11页 |
·大型真菌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 第11-19页 |
·大型真菌物种红色目录 | 第11-13页 |
·大型真菌的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 | 第13-14页 |
·大型真菌的濒危机制及濒危原因 | 第14-15页 |
·濒危真菌的保护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 | 第19-22页 |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19-21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页 |
·自然气候状况 | 第19页 |
·土壤 | 第19页 |
·河流、湖泊 | 第19-20页 |
·地质、地貌 | 第20页 |
·植被 | 第20-21页 |
·生物资源 | 第21-22页 |
·植物种类 | 第21页 |
·动物种类 | 第21页 |
·真菌种类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优先保护评价体系 | 第22-3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评估方案 | 第22-24页 |
·野外调查 | 第22页 |
·市场调查、民间调查 | 第22页 |
·数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2-24页 |
·大型真菌优先保护量化评价体系及其权重 | 第24-29页 |
·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5页 |
·指标体系的组织结构 | 第25页 |
·选取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5-26页 |
·评价指标体系分类结果 | 第26-27页 |
·评价指标体系重要程度分析 | 第27页 |
·指标体系重要程度计算 | 第27-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页 |
·大型真菌优先保护定量评价 | 第29-36页 |
·优先保护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待评物种的选取 | 第30页 |
·指标体系赋值方法 | 第30-32页 |
·濒危程度和保护级别评价标准 | 第32页 |
·数学模型 | 第32-33页 |
·评价结果 | 第33-36页 |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红色目录 | 第36-39页 |
第四章 长白山濒危大型真菌的解濒技术研究 | 第39-60页 |
·掌状玫耳(Rhodotus palmatus)的濒危机制及保护对策 | 第39-49页 |
·掌状玫耳的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 第39页 |
·掌状玫耳的识别特征 | 第39页 |
·掌状玫耳的生态习性 | 第39页 |
·野生种群生存状况 | 第39-40页 |
·掌状玫耳的生物学特性 | 第40-48页 |
·掌状玫耳的濒危机制及保护对策 | 第48-49页 |
·榆干离褶伞(Lyophyllum ulmarium)的濒危成因和保护策略 | 第49-55页 |
·分类地位 | 第49页 |
·形态特征 | 第49页 |
·地理分布 | 第49页 |
·生态习性 | 第49页 |
·野生种群生存状况 | 第49-50页 |
·榆干离褶伞的生物学特性 | 第50-54页 |
·榆干离褶伞的濒危成因及保护策略 | 第54-55页 |
·大型真菌的离体保存 | 第55-5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5页 |
·保存菌种目录 | 第55-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野生种的人工栽培 | 第58-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1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目录(研究期间) | 第66-70页 |
附录2 图版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