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工程及研究背景 | 第13页 |
·钢—混凝土组合梁滑移性能的研究和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国内的研究和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国外的研究和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新型T形截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钢—砼交界面相对滑移理论分析 | 第19-31页 |
·概述 | 第19页 |
·基本概念 | 第19-25页 |
·滑移应变及滑移的概念 | 第19-21页 |
·完全剪力连接和部分剪力连接 | 第21-22页 |
·剪力连接件 | 第22-25页 |
·钢—砼交界面的相对滑移微分方程 | 第25-28页 |
·基本假定 | 第25-26页 |
·相对滑移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6-28页 |
·钢—砼交界面的相对滑移理论解 | 第28-29页 |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钢—砼交界面相对滑移方程 | 第28页 |
·两点对称集中荷载作用下的钢—砼交界面相对滑移方程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新型T形截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钢—砼交界面相对滑移效应理论分析 | 第31-39页 |
·概述 | 第31页 |
·受滑移效应影响的组合梁受弯极限承载力 | 第31-37页 |
·基本假定 | 第32页 |
·组合梁正截面受弯极限承载力公式 | 第32-37页 |
·砼梁受压区和钢梁受压区分别位于各自的翼缘内 | 第33-34页 |
·砼梁受压区和钢梁受压区分别位于砼翼缘内和钢梁的腹板内 | 第34-35页 |
·砼梁受压区和钢梁受压区均位于各自梁的腹板 | 第35-36页 |
·砼梁受压区和钢梁受压区分别位于砼梁的腹板和钢梁的翼缘 | 第36-37页 |
·受滑移效应影响的组合梁的变形 | 第37-38页 |
·组合梁交界面的相对滑移引起的附加变形 | 第37-38页 |
·组合梁变形计算的一般公式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新型T形截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滑移性能理论分析的试验验证 | 第39-51页 |
·试验简介 | 第39-41页 |
·试件设计 | 第39-40页 |
·材性试验 | 第40页 |
·加载装置及测点布置 | 第40-41页 |
·试验现象 | 第41-44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47页 |
·跨中荷载—挠度曲线 | 第44-45页 |
·滑移曲线 | 第45-47页 |
·应变沿截面高度分布曲线 | 第47页 |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第47-50页 |
·钢—砼交界面相对滑移的试验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 第47-48页 |
·受弯极限承载力的试验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 第48-49页 |
·组合梁变形的试验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新型T形截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有限元分析 | 第51-69页 |
·概述 | 第51页 |
·有限元建模 | 第51-57页 |
·单元的选取 | 第51-54页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54-56页 |
·新型T形截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56-57页 |
·有限元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57-61页 |
·荷载—挠度曲线模拟值和试验值的比较 | 第57-58页 |
·荷载—滑移曲线模拟值和试验值的比较 | 第58-59页 |
·应力、应变云图 | 第59-60页 |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值和试验值的比较 | 第60-61页 |
·算例分析 | 第61-68页 |
·新型T形截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钢—砼交界面相对滑移特征 | 第61-66页 |
·组合梁1—1界面的滑移分布 | 第61-63页 |
·组合梁2—2界面的滑移分布 | 第63-65页 |
·沿梁高方向的相对滑移分布 | 第65页 |
·组合梁钢—砼交界面相对滑移规律 | 第65-66页 |
·新型T形截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变形特征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设计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69-73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工程设计建议 | 第70-72页 |
·截面尺寸及形状 | 第70页 |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 | 第70页 |
·跨中挠度计算 | 第70-71页 |
·剪力连接件设计 | 第71页 |
·其他构造措施 | 第71-72页 |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