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氨氮与水体污染 | 第10-12页 |
| ·氮素形态及其转化 | 第10页 |
| ·水体中氨氮的来源 | 第10-11页 |
| ·氮污染的生态环境危害 | 第11-12页 |
| ·氨氮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 第12-14页 |
| ·物理处理技术 | 第12页 |
| ·化学处理技术 | 第12-14页 |
| ·氨氮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与工艺 | 第14-24页 |
|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与工艺 | 第14-18页 |
| ·短程硝化反硝化 | 第18-19页 |
| ·同步硝化反硝化 | 第19-21页 |
| ·厌氧氨氧化 | 第21-22页 |
| ·全程自养脱氨氮 | 第22-24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4-27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4-25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3页 |
| ·微生物的驯化与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 ·好氧微生物的驯化与培养 | 第27页 |
| ·厌氧微生物的驯化与培养 | 第27页 |
| ·氨氧化微生物的驯化与培养 | 第27-28页 |
| ·厌氧微生物的组建方法 | 第28-29页 |
| ·游离式直接组建 | 第28页 |
| ·碳纤维膜间接组建 | 第28-29页 |
| ·铝的生物胁迫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微生物群落的胁迫 | 第29页 |
| ·氨氧化微生物的胁迫 | 第29-30页 |
|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1-33页 |
|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 ·试剂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3-56页 |
| ·微生物培养过程及成熟期判别 | 第33-37页 |
| ·好氧微生物培养及成熟期判别 | 第33-34页 |
| ·厌氧微生物培养及成熟期判别 | 第34-35页 |
| ·氨氧化微生物培养及成熟期判别 | 第35-37页 |
| ·游离式直接组建厌氧微生物的可行性探讨 | 第37-38页 |
| ·碳纤维膜间接组建厌氧微生物的可行性探讨 | 第38-45页 |
| ·间接组建厌氧微生物的效果 | 第38-40页 |
| ·厌氧、好氧微生物比例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0页 |
| ·进水 COD/ NH_4~+-N比值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不同底物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机理探讨 | 第44-45页 |
| ·铝对微生物群落的胁迫效应 | 第45-49页 |
| ·铝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 ·铝对 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铝对 NH_4~+-N去除率的影响 | 第48页 |
| ·铝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细胞的损伤规律分析 | 第48-49页 |
| ·铝对氨氧化微生物的胁迫效应 | 第49-56页 |
| ·铝对氨氧化细菌的氨氧化功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 ·铝对单位 MLSS NH_4~+-N去除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 ·高 MLSS对铝毒害效应的抗性 | 第53页 |
| ·铝对氨氧化微生物细胞的损伤规律分析 | 第53-56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公开发表论文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详细摘要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