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

从《浣纱记》到《桃花扇》--对明清传奇一种结构模式的分析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引言第7-9页
第一章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明清传奇一种特殊化的结构模式第9-23页
 第一节 《浣纱记》的结构模式第9-14页
  一、范蠡、西施的离合之线第9-11页
  二、越由败转兴、吴由兴到败之线第11页
  三、《浣纱记》的结构模式第11-14页
 第二节 《桃花扇》的结构模式第14-23页
  一、侯、李离合之线第14-16页
  二、南明兴亡之线第16-17页
  三、《桃花扇》的结构模式第17-23页
第二章 坚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种结构模式的原因第23-30页
 第一节 传统的影响第23-26页
  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在元杂剧中的萌芽第23-25页
  二、从《浣纱记》一剧范蠡、西施的故事源流看第25-26页
 第二节 剧作家的追求第26-30页
  一、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审美传统第26-28页
  二、爱情题材的传统第28-30页
第三章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结构模式的困境第30-40页
 第一节 困境的表现第30-34页
  一、从“离合之情”在全剧的戏份看第30-31页
  二、从“离合之情”与政治生活的关系来看第31-34页
 第二节 造成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4-40页
  一、“离合之情”中旦(女子)的社会地位第34-35页
  二、作者“以曲为史”的创作观念第35-38页
  三、文人的自省意识第38-40页
第四章 摆脱“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困境的方法第40-51页
 第一节 以爱情信物串联情节第40-45页
  一、以爱情信物串联情节的传统第40-41页
  二、以爱情信物串联起“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第41-45页
 第二节 “桃花”意象的设置第45-51页
   一、桃花意象的象征意义第46-48页
  二、“桃花”系列词语典故链的运用第48-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激励有效性的高校内部薪酬制度研究
下一篇:2型糖尿病家系人群相关危险因素及尾加压素Ⅱ基因多态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