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的道德状况之探究--试论鲍曼的伦理学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齐格蒙特·鲍曼的伦理思想来源 | 第9-18页 |
(一) 个人与他人的思想 | 第9-16页 |
1、与他人相处的意义 | 第9-10页 |
2、萨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 第10-11页 |
3、列维纳斯“与他人共在”的道德观 | 第11-16页 |
(二) 汉娜·阿伦特的平庸的恶的思想 | 第16-18页 |
二、《现代性和大屠杀》: 理性与道德的较量 | 第18-26页 |
(一) 大屠杀的独特性 | 第18-20页 |
(二) 大屠杀“选择亲和性”的各种因素 | 第20-23页 |
1、官僚体系的“贡献” | 第20-21页 |
2、科学成为大屠杀的帮凶 | 第21-22页 |
3、社会的宏伟计划 | 第22-23页 |
(三) “拯救你所能拯救者”的游戏 | 第23-24页 |
(四) 服从之伦理: 米格拉姆实验 | 第24-26页 |
三、后现代伦理的思考 | 第26-40页 |
(一) 伦理和道德的区别 | 第26-28页 |
(二) 鲍曼的“伦理”和“道德” | 第28-30页 |
(三) 鲍曼的后现代视角 | 第30-34页 |
(四) 鲍曼的道德的八个特征 | 第34-37页 |
(五) 鲍曼对伦理学的探索 | 第37-40页 |
四、后现代道德: 对道德的展望 | 第40-44页 |
五、对鲍曼伦理学的评论 | 第44-49页 |
(一) 鲍曼伦理学和麦金太尔伦理学之比较 | 第44-47页 |
(二) 康德的理性和鲍曼的理性之比较 | 第47-49页 |
小结: 研究鲍曼理论的意义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