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交流电机调速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第9页 |
| ·感应电机几种主要的控制策略 | 第9-15页 |
| ·恒压频比控制(V/f) | 第10-11页 |
| ·磁场定向矢量控制(FOC) | 第11页 |
| ·直接转矩控制(DTC) | 第11-12页 |
| ·反馈线性化控制 | 第12-13页 |
| ·滑模变结构控制 | 第13页 |
| ·智能控制 | 第13-15页 |
| ·异步电机调速控制系统的研究重点 | 第15-16页 |
| ·采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和脉宽调制(PWM)控制技术 | 第15页 |
|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 | 第15-16页 |
| ·开发新型电机和无机械传感器技术 | 第16页 |
|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策略 | 第16-21页 |
| ·动态速度估计器 | 第17页 |
| ·转子齿谐波法 | 第17-18页 |
| ·模型参考自适应法 | 第18-19页 |
|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转速辨识方法 | 第19-21页 |
| ·自适应转速观测器法 | 第21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矢量控制基本原理及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23-45页 |
| ·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3-25页 |
| ·坐标变换 | 第25-27页 |
| ·三相静止到两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 | 第25-26页 |
| ·两相静止到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的变换 | 第26-27页 |
| ·三相静止到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的变换 | 第27页 |
| ·三相异步电机在两相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 ·转子磁场定向间接矢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方程 | 第28-29页 |
| ·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系统分析 | 第29-35页 |
| ·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描述 | 第29-30页 |
| ·磁通调节闭环PI调节器 | 第30-32页 |
| ·转矩闭环PI调节器参数设计原理 | 第32-33页 |
| ·转速闭环PI调节器参数设计原理 | 第33-35页 |
|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 第35-39页 |
| ·SVPWM的原理 | 第35-36页 |
| ·SVPWM的控制算法和优点 | 第36-37页 |
| ·SVPWM的两种控制方式比较 | 第37-38页 |
| ·SVPWM基于DSP的两种实现方式的比较 | 第38-39页 |
| ·弱磁控制原理 | 第39-41页 |
|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原理 | 第41-45页 |
| 第三章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设计 | 第45-59页 |
| ·系统总体方案 | 第45页 |
| ·控制系统方案 | 第45-53页 |
|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46-48页 |
| ·TMS320LF2407的性能特点 | 第47-48页 |
| ·SVPWM波形的产生 | 第48-50页 |
| ·波形发生的寄存器 | 第48页 |
| ·波形产生的工作原理 | 第48-49页 |
| ·系统的SVPWM波形 | 第49-50页 |
| ·信号采样电路 | 第50-51页 |
| ·保护电路 | 第51-52页 |
| ·过流保护 | 第51页 |
| ·过欠压保护 | 第51-52页 |
| ·过热保护 | 第52页 |
| ·过载保护 | 第52页 |
|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第52-53页 |
| ·消除噪声源 | 第52-53页 |
| ·抑制噪声耦合 | 第53页 |
| ·设计低噪声电路 | 第53页 |
|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3-59页 |
| ·系统的主程序 | 第53-54页 |
| ·波形产生子程序 | 第54-59页 |
| ·速度采样 | 第55-56页 |
| ·模糊PID算法控制程序 | 第56页 |
| ·SVPWM波形的发生程序 | 第56-57页 |
| ·起动转矩提升 | 第57-58页 |
| ·保护中断子程序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功率电路设计 | 第59-75页 |
| ·主电路设计 | 第59-61页 |
| ·整流电路 | 第59页 |
| ·中间滤波电路 | 第59-60页 |
| ·逆变电路 | 第60页 |
| ·泵升吸收电路 | 第60页 |
| ·输入滤波器 | 第60-61页 |
| ·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61-71页 |
| ·IGBT对驱动电路的要求 | 第61页 |
| ·驱动模块2SD315A的工作原理分析 | 第61-69页 |
| ·2SD315A模块概述 | 第61-63页 |
| ·管脚编号及意义 | 第62-63页 |
| ·电气特性和性能参数 | 第63页 |
| ·工作模式及其工作过程 | 第63-68页 |
| ·2SD315A驱动器内部结构 | 第63-64页 |
| ·工作模式 | 第64-66页 |
| ·短路、过流保护功能 | 第66-68页 |
| ·其它主要接线和问题 | 第68-69页 |
| ·端子VL/Reset | 第68页 |
| ·门极输出端 | 第68-69页 |
| ·布局和走线 | 第69页 |
| ·光纤收发器的种类 | 第69-70页 |
| ·半桥驱动电路原理图 | 第70-71页 |
| ·吸收电路的设计 | 第71-73页 |
| ·吸收电路的拓扑 | 第71页 |
| ·吸收电路参数计算 | 第71-73页 |
| ·主要功能模块电路 | 第73-75页 |
| ·缺相检测电路 | 第73页 |
| ·限流电阻接入电路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系统调试及总结 | 第75-87页 |
| ·逆变电路的调试 | 第75-77页 |
| ·过流保护起控点的设置 | 第75页 |
| ·驱动电阻的调试 | 第75-76页 |
| ·吸收电路的参数调整 | 第76-77页 |
| ·试验情况 | 第77-87页 |
| ·实验装置 | 第77-78页 |
| ·系统仿真 | 第78-83页 |
| ·系统仿真模型的组建 | 第78-82页 |
| ·仿真结果 | 第82-83页 |
| ·实验波形 | 第83-85页 |
| ·分析和改进 | 第85-8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 作者在学位论文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附录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