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概念及其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 第10页 |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的关系 | 第10-11页 |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 第11-12页 |
2 金银花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 第12页 |
3 药用真菌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4 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 | 第13页 |
5 Phellinus 属与Phylloporia 真菌的分类历史及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6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简介 | 第14-19页 |
·DNA 碱基组成分析 | 第14-15页 |
·DNA 分子杂交技术 | 第15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第15-16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标记 | 第16页 |
·微卫星DNA 指纹图谱技术 | 第16-17页 |
·核酸序列分析 | 第17-19页 |
7 系统发育树主要的构建方法 | 第19-22页 |
·距离法 | 第19页 |
·最大简约法 | 第19-20页 |
·最大似然法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茶藨子叶状层菌生药学研究 | 第22-35页 |
1 种名鉴定 | 第22页 |
2 形态结构 | 第22-23页 |
3 一般生长习性 | 第23页 |
4 鉴别 | 第23-25页 |
·性状鉴别 | 第23页 |
·显微鉴别 | 第23-24页 |
·一般理化鉴别 | 第24页 |
·薄层色谱鉴别 | 第24-25页 |
5 茶藨子叶状层菌在植株上的寄生规律 | 第25-35页 |
·茶藨子叶状层菌寄生与植株生长年限的关系 | 第25-27页 |
·茶藨子叶状层菌寄生与植株品种之间的关系 | 第27-29页 |
·叶状层菌寄生与植株叶片生长情况的关系 | 第29-31页 |
·叶状层菌寄生与植株枝条生长情况的关系 | 第31-33页 |
·叶状层菌寄生植株与其花蕾重量(20 个花重克数)的相关性 | 第33-35页 |
第三部分 金银花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其初步鉴定 | 第35-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材料 | 第35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35页 |
·试剂 | 第35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5-36页 |
2 分离纯化 | 第36-37页 |
·样品表面消毒及预处理 | 第36页 |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 第36-37页 |
3 菌种的形态学鉴定 | 第37-38页 |
·菌落的形态观察 | 第37-38页 |
4 菌种的保存 | 第38页 |
5 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部分 基于ITS 序列分析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第40-5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0-42页 |
·供试菌株 | 第40页 |
·培养基及配方 | 第40-4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1页 |
·试剂准备 | 第41-4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菌种的保藏 | 第42页 |
·菌体的培养收集以及预处理 | 第42页 |
·菌体总DNA 的提取 | 第42-43页 |
·PCR 反应体系、步骤及扩增的引物 | 第43-44页 |
·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44-45页 |
·目的片段的测序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菌种凝胶电泳检查 | 第45-46页 |
·实验测得的各菌株ITS 序列碱基 | 第46-48页 |
·利用GenBank(Blast)对比法分析金银花内生真菌的种属 | 第48-49页 |
·金银花内生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9-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3页 |
全文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5页 |
详细摘要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