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6页 |
1. 细菌视紫红质蛋白 | 第10-17页 |
·嗜盐菌( Halophiles)概述 | 第10-11页 |
·细菌视紫红质蛋白的结构 | 第11-13页 |
·细菌视紫红质蛋白的质子泵机理 | 第13-16页 |
·质子向胞外的释放 | 第14-15页 |
·质子的提取 | 第15-16页 |
·细菌视紫红质蛋白的应用 | 第16-17页 |
2. 蛋白重组脂质体的制备和研究 | 第17-18页 |
·脂质膜的组成 | 第17-18页 |
·蛋白重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18页 |
3.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6页 |
第二章 细菌视紫红质蛋白的提取及蛋白脂质体的制备 | 第26-42页 |
1. 前言 | 第26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6-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缓冲溶液 | 第27-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嗜盐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 R-1 的培养 | 第29-30页 |
·紫膜蛋白的提取 | 第30页 |
·BR 重组脂质体的制备 | 第30-31页 |
·BR 重组脂质体的表征 | 第31页 |
·BR 蛋白脂质体重组鉴定 | 第31-32页 |
·紫外光谱扫描 | 第31页 |
·蔗糖梯度离心 | 第31-32页 |
·SDS-PAGE | 第32页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2-39页 |
·细菌视紫红质蛋白的提取 | 第32页 |
·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 | 第32-33页 |
·蔗糖梯度离心及SDS-PAGE | 第33-35页 |
·空白及蛋白脂质体的粒径比较 | 第35-36页 |
·荷电蛋白脂质体的粒径比较 | 第36-39页 |
·荷电蛋白脂质体电动电势(Zeta Potential)检测 | 第39页 |
4. 小结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蛋白脂质体质子通透性研究 | 第42-53页 |
1. 前言 | 第42-43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3-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缓冲溶液 | 第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pH~F415/450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3-45页 |
·蛋白脂质体质子通透性检测 | 第45页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5-50页 |
·pH~F415/450 标准曲线 | 第45-46页 |
·重组蛋白脂质膜的氢离子通透性及中性脂质组分的影响 | 第46-49页 |
·重组蛋白脂质膜的氢离子通透性及带电荷脂质组分的影响 | 第49页 |
·膜上重组蛋白的结构变化及脂质体的泄漏 | 第49-50页 |
4. 小结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荷电脂质对BR 蛋白脂质膜组装机制及蛋白M 态衰减曲线的影响 | 第53-65页 |
1. 前言 | 第53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3-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缓冲溶液 | 第54页 |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蛋白脂质体的制备 | 第54页 |
·检测脉冲光照下蛋白脂质体中 BR 的质子提取、释放过程及蛋白的M 态衰减曲线 | 第54-55页 |
·持续光照下测定蛋白脂质体中BR 的质子泵活性 | 第55-56页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6-62页 |
·脉冲光照下荷电脂质体中BR 的质子提取及释放 | 第56-58页 |
·持续光照下荷电脂质体中BR 的质子泵活性 | 第58-59页 |
·阳离子脂质体中BR 蛋白N 中间态的变化 | 第59页 |
·蛋白脂质体中荷电脂质含量与BR 蛋白M 态衰减曲线的关系 | 第59-62页 |
4. 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及意义 | 第65页 |
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65-66页 |
3. 展望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