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无花瓣油菜Apet33-10花器官形态观察 | 第17-29页 |
| 1 引言 | 第18-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19-20页 |
|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 ·试剂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20页 |
| ·常规石蜡切片 | 第20页 |
| ·形态学观察 | 第20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0-24页 |
| ·花器官原基分化 | 第20-21页 |
| ·花器官原基增殖和特化 | 第21-23页 |
| ·花器官成熟阶段 | 第23-24页 |
| 4 讨论 | 第24-25页 |
| 5 小结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无花瓣油菜Apet33-10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29-68页 |
| 1 引言 | 第30-3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4页 |
| ·材料 | 第31-33页 |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 ·引物与接头 | 第31-32页 |
| ·菌株和载体 | 第32-33页 |
| ·试剂和工具酶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33-44页 |
| ·总RNA的分离和mRNA纯化 | 第33-34页 |
| ·抑制性削减杂交 | 第34-40页 |
| ·Tester和Driver的双链cDNA合成及其纯化 | 第36页 |
| ·RsaI酶切双链cDNA | 第36页 |
| ·酶切后的Tester cDNA与接头的连接 | 第36-37页 |
| ·二次消减杂交 | 第37-38页 |
| ·二轮PCR扩增 | 第38-39页 |
| ·消减效率的分析 | 第39-40页 |
| ·消减文库的构建 | 第40-41页 |
| ·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0页 |
| ·PCR产物的纯化和连接、转化 | 第40-41页 |
| ·斑点杂交 | 第41-42页 |
| ·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42页 |
| ·半定量RT-PCR | 第42-44页 |
|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42页 |
| ·PCR扩增 | 第42-44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4-62页 |
| ·幼嫩花蕾总RNA、mRNA分离与纯化 | 第44-45页 |
| ·削减效率的检测 | 第45-46页 |
| ·抑制性消减杂交二次PCR结果 | 第46-47页 |
| ·正向消减产物的克隆 | 第47-49页 |
| ·斑点杂交结果 | 第49页 |
| ·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49-59页 |
| ·差异表达基因的进一步验证 | 第59-60页 |
|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60-62页 |
| ·钙离子结合蛋白 | 第60页 |
| ·剪接蛋白 | 第60页 |
| ·核转运蛋白 | 第60-61页 |
| ·肌动蛋白 | 第61页 |
| ·生物碱代谢:异胡豆苷合成酶 | 第61-62页 |
| ·极性细胞的形态发生 | 第62页 |
| ·其它 | 第62页 |
| 4.讨论 | 第62-63页 |
| 5.小结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APETALA3重复基因cDNA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 第68-102页 |
| 1 引言 | 第69-7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1-81页 |
| ·材料 | 第71-74页 |
| ·植物材料 | 第71页 |
| ·菌株和载体 | 第71-73页 |
| ·试剂和工具酶 | 第73-74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74-81页 |
| ·总RNA提取 | 第74页 |
| ·APETALA3基因编码区cDNA的克隆 | 第74-75页 |
| ·引物设计 | 第74页 |
|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74-75页 |
| ·PCR扩增 | 第75页 |
| ·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5页 |
| ·PCR产物的纯化、连接和转化及重组子鉴定 | 第75页 |
|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75页 |
| ·Real-time PCR检测AP3基因的表达 | 第75-77页 |
| ·引物设计及特异性检测 | 第75-76页 |
| ·Real-time PCR | 第76-77页 |
| ·酵母双杂交 | 第77-81页 |
| ·AP3基因特定片段的扩增 | 第77-78页 |
| ·pBD-AP3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78页 |
| ·酵母质粒的提取 | 第78页 |
| ·酵母菌AH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8-79页 |
| ·共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 | 第79页 |
| ·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 | 第79-81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81-93页 |
| ·甘蓝型油菜AP3编码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81-85页 |
| ·RT-PCR扩增及克隆 | 第81页 |
|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81-85页 |
| ·AP3的表达分析 | 第85-91页 |
| ·引物的可靠性 | 第85-86页 |
| ·Real-time定量PCR | 第86-91页 |
| ·扩增效率和溶解曲线 | 第86-89页 |
| ·AP3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第89-91页 |
| ·AP3和PI相互作用分析 | 第91-93页 |
| 4 讨论 | 第93-96页 |
| 5 小结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 第四章 小核糖核蛋白BnSmD1正义、反义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油菜的遗传转化 | 第102-118页 |
| 1 引言 | 第103-10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8页 |
| ·材料 | 第104-105页 |
| ·植物材料 | 第104页 |
| ·根瘤农杆菌及质粒 | 第104页 |
|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104-10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05-108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05页 |
| ·农杆菌EH105A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05页 |
| ·正反义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5-107页 |
|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EH105A | 第107页 |
| ·油菜外植体的获得 | 第107页 |
| ·农杆菌菌株及转化前处理 | 第107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油菜转化 | 第107页 |
| ·转基因油菜的PCR验证 | 第107-108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108-114页 |
| ·正义、反义片段的获得 | 第108页 |
| ·正义、反义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108-109页 |
| ·农杆菌的转化 | 第109-110页 |
| ·激素对油菜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 ·激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 ·除草剂Basta的选择剂量 | 第112-113页 |
| ·转基因苗的筛选与鉴定 | 第113-114页 |
| 4 讨论 | 第114-115页 |
| 5 小结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 文献综述 高等植物花发育研究进展 | 第118-142页 |
| 1 花的形态发生 | 第118-119页 |
| 2 拟南芥成花转变的分子模式 | 第119-124页 |
| ·开花抑制途径 | 第121页 |
| ·光周期促进途径 | 第121-123页 |
| ·自主促进途径 | 第123页 |
| ·春化促进途径 | 第123-124页 |
| 3 花分生组织及其特征基因 | 第124-126页 |
| 4 控制开花时间基因与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的相互作用 | 第126-127页 |
| 5 花器官发育的ABCDE模式与MADS-box基因 | 第127-132页 |
| ·花器官形态发生 | 第127页 |
| ·花器官发育的ABCDE模式 | 第127-130页 |
| ·A类基因 | 第128-129页 |
| ·B类基因 | 第129页 |
| ·C类基因 | 第129-130页 |
| ·D类基因 | 第130页 |
| ·E类基因 | 第130页 |
| ·MADS-box基因 | 第130-132页 |
| 6 小结 | 第132-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2页 |
| 在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42-144页 |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