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重返“新时期” | 第8-11页 |
2. 上篇 | 第11-27页 |
·何为迂回 | 第11-18页 |
·“迂回”在词典中的解释 | 第11页 |
·“迂回”在于连处的解释 | 第11-12页 |
·本文的“迂回” | 第12-14页 |
·“迂回”的类型 | 第14-18页 |
·为何“迂回” | 第18-27页 |
·政治规范 | 第19-21页 |
·身份认同 | 第21-24页 |
·“政治意义”阐释模式 | 第24-27页 |
3. 下篇 | 第27-56页 |
·《芙蓉镇》——“山村牧歌”的意识形态 | 第27-36页 |
·无英雄的世界 | 第27-31页 |
·女体书写与道德训诫 | 第31-36页 |
·《蝴蝶》—双重主体的冲突 | 第36-46页 |
·革命主体的冲突 | 第37-42页 |
·非革命主体的诞生 | 第42-46页 |
·《陈奂生上城》——农民批判的二重性 | 第46-56页 |
·“陈奂生”的意义 | 第47-49页 |
·复归的“启蒙者” | 第49-51页 |
·窄化的批判 | 第51-56页 |
4.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0-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