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一 栖息地片段化与岛屿生物地理学 | 第11-15页 |
二 岛屿鸟类群落学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 海南鳽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鸟类调查方法 | 第19-27页 |
1.千岛湖自然概况及气候特征 | 第19页 |
2.研究区域植被 | 第19-21页 |
3.研究区域以及景观参数测量 | 第21-24页 |
·研究区域 | 第21-23页 |
·景观变量的测量 | 第23-24页 |
4.鸟类调查方法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千岛湖地区鸟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布格局 | 第27-51页 |
1.前言 | 第27-29页 |
2.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研究区域 | 第29页 |
·鸟类调查时间 | 第29页 |
·鸟类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29-30页 |
·鸟类集团划分 | 第30-32页 |
·两类小岛屿系统鸟类物种组成特征划分 | 第32页 |
3.结果 | 第32-43页 |
·鸟类群落组成 | 第32-40页 |
·鸟类群落结构 | 第40-41页 |
·岛屿类型Ⅰ和Ⅱ鸟类物种组成特征 | 第41-43页 |
4.讨论 | 第43-51页 |
·陆地同岛屿鸟类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 | 第43-44页 |
·鸟类对岛屿的敏感性 | 第44-45页 |
·鸟类在岛屿上的出现率与陆地上鸟类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数个小岛屿与大岛屿物种数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陆地与岛屿鸟类群落取食集团差异性分析 | 第47-51页 |
第四章 千岛湖陆桥岛屿种—面积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 第51-62页 |
1.前言 | 第51-52页 |
2.研究区域和方法 | 第52-53页 |
·研究区域 | 第52页 |
·地形变量的测量 | 第52-53页 |
·鸟类调查 | 第53页 |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3.结果 | 第53-59页 |
·物种的组成、丰度和多度 | 第53-56页 |
·幂函数模型的SAR | 第56-59页 |
4.讨论 | 第59-62页 |
第五章 千岛湖岛屿雀形目鸟类组成特征与SIE验证 | 第62-81页 |
1.前言 | 第62-63页 |
2.研究区域和方法 | 第63-66页 |
·研究区域 | 第63页 |
·地形变量的测量 | 第63页 |
·鸟类调查 | 第63-64页 |
·数据分析 | 第64-66页 |
3.结果 | 第66-77页 |
·物种的组成、多度和丰度 | 第66-70页 |
·Random placement模型预测结果 | 第70-71页 |
·幂函数模型的SAR | 第71-72页 |
·Poisson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 | 第72-77页 |
4.讨论 | 第77-81页 |
·小岛上雀形目鸟类的SAR | 第77-79页 |
·物种多度与景观特征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海南鳽的繁殖行为生态学和巢址选择研究 | 第81-94页 |
1.前言 | 第81-82页 |
2.研究区域 | 第82页 |
3.研究方法 | 第82-85页 |
·海南鳽繁殖生态 | 第82-83页 |
·巢址选择 | 第83-84页 |
·统计方法 | 第84-85页 |
4.研究结果 | 第85-90页 |
·海南鳽繁殖生态 | 第85-88页 |
·海南鳽的巢址选择 | 第88-90页 |
5.讨论 | 第90-91页 |
·海南鳽繁殖生态 | 第90-91页 |
·海南鳽的巢址选择 | 第91页 |
6.保护对策 | 第91-9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2页 |
附录:千岛湖地区鸟类名录(2003—2007) | 第112-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