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 第16-19页 |
| ·本论文的组织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IP网络的拥塞控制研究综述 | 第21-35页 |
| ·网络拥塞的基本概念及互联网模型 | 第21-22页 |
| ·拥塞产生的原因 | 第22-24页 |
| ·基于源端的拥塞控制机制——TCP协议 | 第24-29页 |
| ·TCP协议介绍 | 第24-27页 |
| ·拥塞控制的主要问题——效率和公平性 | 第27页 |
| ·TCP协议的改进 | 第27-29页 |
| ·基于路由器的拥塞控制机制 | 第29-33页 |
| ·主动式队列管理介绍 | 第30-31页 |
| ·主动式队列管理算法 | 第31-32页 |
| ·拥塞通知方式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当前高速网络拥塞控制协议研究的分析 | 第35-61页 |
| ·传输拥塞控制协议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 ·TCP在大BDP网络下的性能分析 | 第37-39页 |
| ·高速网络拥塞控制协议 | 第39-49页 |
| ·HighSpeed TCP | 第39-40页 |
| ·Scalable TCP | 第40-41页 |
| ·Fast TCP | 第41-43页 |
| ·BIC | 第43-44页 |
| ·CUBIC | 第44-45页 |
| ·H-TCP | 第45-46页 |
| ·XCP和VCP | 第46-49页 |
| ·当前的高速网络拥塞控制协议的性能对比 | 第49-58页 |
| ·针对大BDP网络改进TCP的新协议的比较 | 第49-55页 |
| ·VCP与XCP性能的比较 | 第55-58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58-61页 |
| 第四章 快速收敛的可变结构拥塞控制协议 | 第61-8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61-63页 |
| ·VCP协议的概述 | 第63-64页 |
| ·仿真分析 | 第64-65页 |
| ·EVCP协议算法 | 第65-77页 |
| ·收敛控制器 | 第66-68页 |
| ·数学分析 | 第68-69页 |
| ·仿真环境 | 第69-70页 |
| ·仿真结果 | 第70-77页 |
| ·改进的EVCP协议 | 第77-83页 |
| ·动态拥塞窗口控制 | 第77-79页 |
| ·改进的EVCP协议的仿真结果 | 第79页 |
| ·改进的EVCP协议的收敛时间 | 第79-81页 |
| ·改进的EVCP协议的公平性 | 第81-83页 |
| ·小结 | 第83-85页 |
| 第五章 可靠组播拥塞控制协议综述 | 第85-109页 |
| ·IP组播的历史、现状 | 第85页 |
| ·IP组播技术 | 第85-89页 |
| ·组管理 | 第86-87页 |
| ·组播路由协议 | 第87-89页 |
| ·域间路由协议 | 第89页 |
| ·IP组播的可靠性 | 第89-90页 |
| ·可靠组播的分类 | 第90-96页 |
| ·需求 | 第91-92页 |
| ·发送者的数量 | 第92页 |
| ·组播组的组织和接收者的规模 | 第92-93页 |
| ·数据可靠性 | 第93-94页 |
| ·拥塞控制 | 第94-95页 |
| ·组管理 | 第95页 |
| ·有序性 | 第95-96页 |
| ·可靠组播的关键技术 | 第96-103页 |
| ·状态控制 | 第97页 |
| ·反馈控制 | 第97-100页 |
| ·IP组播的拥塞控制 | 第100-103页 |
| ·可靠组播拥塞控制协议 | 第103-108页 |
| ·单速率组播拥塞控制协议 | 第103-106页 |
| ·多速率组播拥塞控制协议 | 第106-108页 |
| ·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六章 基于XCP框架的可靠组播拥塞控制协议 | 第109-127页 |
| ·引言 | 第109-110页 |
| ·TCP吞吐量模型的TCP-Friendly性能评估 | 第110-119页 |
| ·TCP流量模型 | 第110-111页 |
| ·TFRC的TCP-Friendly性能的仿真实验分析 | 第111-119页 |
| ·XRMCCP协议 | 第119-122页 |
| ·流控制策略 | 第121-122页 |
| ·接收者的行为 | 第122页 |
| ·差错控制 | 第122页 |
| ·XRMCCP协议的仿真分析 | 第122-126页 |
| ·协议内的公平性 | 第123-124页 |
| ·协议间的公平性 | 第124-125页 |
| ·接收者代表的选择 | 第125-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27-129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7-128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9-141页 |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