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动机错误的理论前提 | 第11-23页 |
第一节 意思表示――一个涉及意思主义和表示主义的问题 | 第11-15页 |
(一) 意思主义 | 第13页 |
(二) 表示主义 | 第13页 |
(三) 实践当中的立场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什么是动机 | 第15-17页 |
第三节 一种观察动机的视角――原因理论对动机的判断 | 第17-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动机错误理论的历史基础――罗马法上的实质性错误和非实质性错误 | 第23-29页 |
第一节 罗马法上的实质性错误和非实质性错误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动机错误的罗马法基础 | 第26-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动机错误的理论基础――以德国法为主要对象 | 第29-42页 |
第一节 德国法上的意思表示错误与动机错误 | 第29-35页 |
一、表示错误(Erklaerungsirr-tum) | 第29-30页 |
二、动机错误(Motivirrtum) | 第30-35页 |
(一) 概述 | 第30-31页 |
(二) 重要性质错误 | 第31-32页 |
(三) 双方主观行为基础错误 | 第32-34页 |
(四) 比较典型的动机错误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阶段性理论与动机错误 | 第35-38页 |
第三节 解释优先原则的影响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分解模式下的动机错误――英美法上的动机错误 | 第42-48页 |
第一节 双方性错误中的动机错误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需要具体判断的错误,主要是单方错误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对我国有关动机错误的法律实践之评价 | 第48-54页 |
第一节 对我国有关动机错误的法律实践之评价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思考与建议 | 第50-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资料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