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灌溉技术论文

河西内陆灌区膜上灌调亏技术与土壤水热高效利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Summary第3-9页
前言第9-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3页
   ·调亏灌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调亏灌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13页
     ·调亏灌溉的生态生理机制研究第13-14页
   ·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地膜覆盖的保水效应第15页
     ·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第15-16页
     ·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第16-17页
   ·膜上灌研究进展第17-18页
     ·膜上灌的发展历史第17-18页
     ·膜上灌的基本形式第18页
   ·土壤水热利用研究第18-19页
     ·土壤水热耦合运移研究现状第18-19页
     ·覆盖条件下水热耦合迁移第19页
   ·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第19-20页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研究进展第20-21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20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1页
   ·国内外优化灌溉制度研究进展第21-23页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23-32页
   ·试验地点第23页
   ·试验区概况第23页
   ·供试作物第23-24页
   ·技术路线第24页
   ·研究内容第24页
   ·研究思路第24-25页
   ·试验设计第25-29页
     ·春小麦试验生育阶段的划分第25-26页
     ·试验方法第26页
     ·试验设计方案第26-29页
   ·主要测试项目及方法第29-31页
     ·气象要素第29页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第29页
     ·地温测定第29-30页
     ·作物生长发育动态指标的测定第30页
     ·叶面积、干物质测定第30页
     ·产量测定第30页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第30-31页
     ·相关计算公式第31页
   ·仪器设备第31-32页
第三章 膜上灌的灌水参数与露地比较第32-39页
   ·膜上灌和露地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容重变化第32-33页
   ·膜上灌和露地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水流推进速度第33-34页
     ·试验观测内容及方法第33页
     ·膜上灌与露地灌水流推进速度分析第33-34页
   ·膜上灌和露地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入渗的变化第34-36页
     ·膜上灌土壤水流动系统分析第34页
     ·同灌水量条件下膜上灌土壤入渗变化第34-35页
     ·不同灌水量条件下膜上灌和露地灌的土壤入渗变化第35-36页
   ·膜上灌和露地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的灌水均匀性第36-37页
     ·不同深度处各处理土壤含水量的百分比比较第36页
     ·不同纵向测点处各处理土壤含水量的百分比比较第36-37页
   ·膜上调亏灌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第37-38页
   ·膜上调亏灌节水效果第38-39页
第四章 膜上调亏灌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第39-57页
   ·膜上调亏灌各处理土壤水分变化第39-44页
     ·2005 年度小麦全生育期降水特点第39-40页
     ·膜上调亏灌各处理在全生育期各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第40-44页
   ·覆膜调亏灌下全生育期各处理土壤储水量变化第44-47页
   ·膜上调亏灌各处理春小麦耗水特性分析第47-53页
     ·作物耗水量的测定和计算第47页
     ·膜上调亏灌下全生育期各处理耗水规律第47-52页
     ·覆膜与露地各处理不同生育期耗水特性比较第52-53页
   ·膜上调亏灌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第53-55页
   ·膜上调亏灌各处理作物产量与灌溉供水量的关系第55-57页
第五章 膜上调亏灌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第57-71页
   ·塑膜条件下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与交换第57页
   ·不同时刻观测的地温及其时空变化第57-60页
     ·实验地全生育期气温变化规律第57-58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各处理不同时刻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第58-60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各处理地温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特征第60-63页
     ·各处理地温的垂向剖面变化第60-61页
     ·地温的垂直变化数值回归第61-62页
     ·剖面地温的最大日变幅第62-63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各处理土壤温度时空变化规律第63-64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各处理不同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第64-68页
     ·不同水分梯度下覆膜与露地各处理温度比较第64-66页
     ·不同处理全生育期地温变化规律第66-68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各处理土壤温度梯度变化规律第68-69页
   ·地温的日变化谐波分析第69-71页
第六章 膜上调亏灌田间土壤水分和地温的调控第71-79页
   ·土壤温度和水分的相互作用第71-72页
     ·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第71页
     ·作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第71-72页
   ·膜上调亏灌不同灌溉时期和灌溉量对地温的影响第72-74页
     ·灌溉后土壤耕层温度的时间变化第72-73页
     ·灌溉后土壤的温度的空间变化第73-74页
   ·土壤水热耦合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74-79页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和地温的关系第74-75页
     ·不同处理春小麦生物量与土壤水热条件的关系第75-76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全生育期单株干重的水热耦合模型第76-79页
第七章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分析第79-102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处理对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第79-80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处理株高生长发育动态分析第80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和单株绿叶面积分析第80-83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变化第81-82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处理单株绿叶面积变化第82-83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处理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83-85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动态差异的研究第83-84页
     ·不同水分梯度下覆膜与露地各处理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规律第84-85页
   ·膜上调亏灌各处理地上部分花后干物质的分配与转移第85-92页
     ·不同水分处理对春小麦器官间干物质运转的影响第85-89页
     ·不同处理下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第89-92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水分处理下小麦的籽粒灌浆特征第92-94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各处理对成熟期其它农艺性状的影响第94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各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94-102页
     ·水分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97-98页
     ·水分胁迫程度与历时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第98页
     ·不同处理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相关系数与通径分析第98-100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各处理收获指数的差异第100-102页
第八章 膜上灌调亏水分生产函数和优化灌溉制度第102-115页
   ·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第102-108页
     ·作物各阶段水分生产函数的研究第102-103页
     ·用JENSEN 模型求解缺水敏感指数第103-105页
     ·利用试验资料计算春小麦缺水敏感指数第105-108页
   ·有限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的优化分配模式第108-111页
     ·动态规划模型描述第109-110页
     ·作物非充分灌溉制度计算结果分析第110-111页
   ·不同处理水分效应的综合评判第111-113页
     ·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第112页
     ·建立单项参评因子权重系数矩阵第112页
     ·建立综合评判矩阵第112-113页
   ·膜上调亏灌的经济效益分析第113-114页
   ·膜上调亏灌的操作规程第114-115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第115-122页
   ·主要结论第115-121页
     ·膜上调亏灌各处理间耗水特性变化规律第115页
     ·各处理间地温时间变化规律第115-117页
     ·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土壤含水量和温度之问关系的定量模型第117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处理对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第117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处理株高生长发育动态分析第117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和单株绿叶面积动态分析第117-118页
     ·膜上调亏灌春小麦不同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第118-119页
     ·膜上调亏灌各处理产量构成因素比较第119页
     ·水分胁迫程度与历时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第119页
     ·膜上调亏灌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比较第119-120页
     ·膜上调亏灌各处理下生育期内的优化水分生产函数第120页
     ·膜上调亏灌各处理水分效应的综合评判第120页
     ·膜上调亏灌的经济效益分析第120-121页
   ·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9页
作者简介第129-130页
导师简介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aHSO3对增强的UV-B辐射下红芸豆叶片生理生化过程的保护作用
下一篇:双酶法降解玉米麸皮制备阿魏酸和低聚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