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银叶树群落概况与实验方法 | 第9-17页 |
·银叶树群落概况 | 第9-11页 |
·黄竹江银叶树群落 | 第10页 |
·竹山村银叶树群落 | 第10-11页 |
·实验方法 | 第11-14页 |
·银叶树群落调查研究 | 第11页 |
·银叶树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萌芽以及幼苗生长规律的研究 | 第11-14页 |
·银叶树果实与种子的形态结构研究 | 第11-12页 |
·银叶树果实和种子的萌芽研究 | 第12-13页 |
·银叶树幼苗的生长规律研究 | 第13-14页 |
·大粒种子和小粒种子根系生长 | 第13-14页 |
·幼苗高生长和茎生长规律 | 第14页 |
·幼苗的生物量 | 第14页 |
·扦插技术研究 | 第14页 |
·分析方法 | 第14-16页 |
·银叶树群落调查研究 | 第14-15页 |
·银叶树果实与种子的形态结构研究 | 第15页 |
·银叶树果实和种子萌发研究 | 第15-16页 |
·银叶树幼苗的生长规律研究 | 第16页 |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 | 第17-42页 |
·银叶树群落调查 | 第17-22页 |
·果实的分布 | 第17页 |
·林下更新状况 | 第17-18页 |
·银叶树树高、冠幅和地径生长状况 | 第18-21页 |
·树高生长 | 第18-19页 |
·冠幅生长 | 第19-20页 |
·地径生长 | 第20-21页 |
·银叶树群落调查讨论与分析 | 第21-22页 |
·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研究 | 第22-28页 |
·果实和种子的总体形态特征 | 第22-23页 |
·果实分析 | 第23-24页 |
·种子分析 | 第24-25页 |
·果重与果形因子的回归模型建立 | 第25-27页 |
·果实的浮力分析 | 第27页 |
·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研究讨论与分析 | 第27-28页 |
·银叶树果实和种子萌发研究 | 第28-33页 |
·果实的不同预处理对银叶树种子萌芽的影响 | 第28-29页 |
·种子不同预处理及不同的播种基质对萌芽的影响 | 第29-31页 |
·种子不同预处理对银叶树萌芽势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播种基质对银叶树种子萌芽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同盐度盐水沙床培养对银叶树种子萌芽率的影响 | 第31页 |
·果实和种子萌芽研究讨论与分析 | 第31-33页 |
·果实的不同预处理 | 第31-32页 |
·种子不同预处理及播种基质 | 第32页 |
·不同盐度盐水沙床培养 | 第32-33页 |
·银叶树幼苗生长规律研究 | 第33-39页 |
·大粒种子和小粒种子的根系生长 | 第33-34页 |
·银叶树幼苗的高生长和地径生长 | 第34-35页 |
·银叶树幼苗高生长和地径生长的净生长量 | 第35-37页 |
·银叶树幼苗的生物量 | 第37-38页 |
·幼苗生长规律讨论与分析 | 第38-39页 |
·扦插技术研究 | 第39-42页 |
·扦插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扦插技术研究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42-45页 |
·银叶树群落调查研究 | 第42页 |
·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研究 | 第42-43页 |
·果实和种子萌芽研究 | 第43-44页 |
·幼苗生长规律研究 | 第44页 |
·扦插技术研究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图版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