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论文

秦水资源利用之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7页
引言第17页
第一章 秦以前中华民族水资源利用的历史回顾第17-34页
 第一节 有关水知识的积累与水哲学第17-21页
  一、对水循环的认识第17-18页
  二、有关水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第18-19页
  三、对地表水资源分布的认识与总结第19-20页
  四、水哲学与法水哲学的形成第20-21页
 第二节 水资源的利用第21-34页
  一、对大禹治水的认识第21-22页
  二、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第22-25页
  三、用水灌溉第25-26页
  四、城市选址与水资源利用第26-27页
  五、用冰第27-29页
  六、用水养鱼及水产资源开发第29-31页
  七、水运第31-34页
第二章 秦农业对水资源的利用第34-52页
 第一节 都江堰第34-41页
  一、都江堰修建的历史背景第34页
  二、都江堰的工程概况第34-37页
  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作用与影响第37页
  四、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认识第37-41页
 第二节 郑国渠第41-47页
  一、郑国渠修建的历史背景第41页
  二、郑国渠的科学价值第41-45页
  三、郑国渠的历史作用和影响第45-46页
  四、关于郑国渠引水方式的讨论第46-47页
 第三节 灵渠及其它灌溉工程第47-50页
  一、灵渠第47-48页
  二、长渠第48-49页
  三、富平赵老峪引浑灌区第49-50页
 第四节 利用地下水灌溉第50-52页
  一、秦水井的考古发现第50-51页
  二、利用泉水灌溉第51页
  三、灌溉技术第51-52页
第三章 秦交通和军事对水资源的利用第52-67页
 第一节 秦交通对水资源的利用第52-61页
  一、津渡设置与桥梁建设第52-53页
  二、并海道及主要海港的兴起和发展第53-55页
  三、造船业第55-56页
  四、徐福东渡与近海航线的开通第56-57页
  五、内河航运第57-59页
  六、修凿运河与人工渠 开发水运资源第59-61页
 第二节 秦军事对水资源的利用第61-67页
  一、以水设防第62-63页
  二、以水代兵第63-64页
  三、建立水师第64-67页
第四章 秦都城对水资源的利用第67-79页
 第一节 都城选址对水资源的利用第67-73页
  一、秦西垂(西犬丘)第67页
  二、秦第67-68页
  三、汧第68页
  四、汧渭之会第68-69页
  五、平阳第69-70页
  六、雍城第70-71页
  七、泾阳第71页
  八、栎阳第71-72页
  九、咸阳第72-73页
 第二节 咸阳城的供水(蓄水)与排水第73-76页
  一、城市供水第73-74页
  二、蓄水第74-75页
  三、排水第75-76页
 第三节 凌阴第76-79页
  一、秦雍城凌阴第76页
  二、咸阳城凌阴第76-79页
第五章 秦苑囿用水第79-91页
 第一节 秦之苑囿第79-85页
  一、关内苑囿第79-82页
  二、关外苑囿第82-85页
 第二节 秦苑囿用水第85-89页
  一、秦苑中之池第85-87页
  二、宫中之池第87-89页
 第三节 关于秦水景园林用水的认识第89-91页
  一、园林理水理念第89页
  二、造园模式的形成及其影响第89-90页
  三、秦园林所反映的思想观念第90-91页
第六章 秦陵墓工程对水资源的利用第91-120页
 第一节 秦先公陵园对水资源的利用第91-94页
  一、天水附近陵区第91-92页
  二、雍城陵区第92页
  三、栎阳陵区第92页
  四、咸阳陵区第92-94页
 第二节 秦始皇陵园水工程研究第94-120页
  一、有关秦始皇陵园水工程的考古发现第94-100页
  二、对秦始皇陵水工程的认识第100-108页
  三、相关问题的讨论第108-120页
第七章 秦对水资源利用的比较研究第120-139页
 第一节 楚、齐、魏等国水资源利用简况第120-130页
  一、楚国对水资源的认识第120-125页
  二、齐国对水资源的利用第125-128页
  三、魏国对水资源的利用第128-129页
  四、楚、齐、魏等国水资源利用的特点第129-130页
 第二节 秦水资源利用的成就特点及其原因第130-139页
  一、秦水资源利用的成就特点第131-132页
  二、秦水资源利用获得重要成就的原因第132-136页
  三、秦水资源利用的历史影响与借鉴意义第136-139页
结语第139-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5页
后记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下一篇: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辽阳市二十一中学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