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序言 | 第9-11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洪堡德与蔡元培大学改革思想与实践概述 | 第11-12页 |
二、二者大学改革思想及实践相似之处 | 第12-28页 |
(一) 研究高深学问:大学理想的价值取向 | 第13-18页 |
1. “学术至上”的思想 | 第13-14页 |
2. “兼容并包”的实践 | 第14-18页 |
(二) 教与学的充分自由:管理体制改革 | 第18-22页 |
1. 选科制 | 第18-21页 |
2. 教授治校 | 第21-22页 |
(三) 纯粹的大学教育:教育独立的思想与实践 | 第22-25页 |
(四) 平民的大学教育:教育民主的思想与实践 | 第25-28页 |
三、二者大学改革思想及实践差异之处 | 第28-45页 |
(一) 对大学职能的理解及其改革措施有异 | 第28-33页 |
1. 对大学职能的理解:偏重研究与教研并重 | 第28-30页 |
2. 改革措施:教研一体与改革教师队伍 | 第30-33页 |
(二) 对大学性质的理解及改革措施的不同 | 第33-37页 |
1. 大学性质理解: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 | 第34-35页 |
2. 改革措施:重视哲学与沟通文理 | 第35-37页 |
(三) 对大学教育目标的理解及其改革措施有别 | 第37-41页 |
1. 对大学教育目标的理解:“个性”与“群性” | 第37-38页 |
2. 改革措施:自我教育与“五育并举” | 第38-41页 |
(四) 对后世的影响有别: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 | 第41-42页 |
(五) 二者离职的原因迥异:宗教与政治 | 第42-45页 |
四、二者大学改革思想及实践异同原因探析 | 第45-63页 |
(一) 德国古典大学观对蔡元培的影响 | 第45-57页 |
1. 德国古典大学观 | 第45-48页 |
2. 洪堡德对德国古典大学观的贡献 | 第48-51页 |
3. 蔡元培对德国古典大学观的接受 | 第51-57页 |
(二) 中国学术传统与蔡元培所输入的德国古典大学观的关系 | 第57-61页 |
1. 文化背景 | 第57-60页 |
2. 历史背景 | 第60-61页 |
(三) 蔡元培的“人格魅力”与其对北京大学的改革 | 第61-63页 |
五、启示 | 第63-74页 |
(一) 大学精神——现代大学的特质 | 第63-67页 |
1. 凸显科学理性 | 第64页 |
2. 发扬文化自觉 | 第64-65页 |
3. 彰显卓越意识 | 第65-66页 |
4. 实行独立自治 | 第66-67页 |
5. 崇尚开放包容 | 第67页 |
(二) 健全人格的人才——大学的培养目标 | 第67-69页 |
1. 以生为本 | 第67-68页 |
2. 以爱为基 | 第68-69页 |
(三) 办学特色——大学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69-71页 |
1. 调研是基础 | 第70页 |
2. 教师是关键 | 第70-71页 |
3. 学生是根本 | 第71页 |
(四) 人格魅力——当代大学校长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 第71-74页 |
1. 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决心和教育兴国的理想 | 第72页 |
2. 宽容的气度和敢于改革的精神 | 第72-73页 |
3. 博学多才与判断决策的能力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