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9页 |
·现有的电磁场时域数值算法及其特点 | 第14-16页 |
·PSTD 算法的特点及其研究MPSTD 算法的意义 | 第16-17页 |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及其意义 | 第17-19页 |
·时域伪谱算法的发展概况 | 第19-21页 |
·FPSTD 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MPSTD 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1-2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21-22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第二章 MPSTD算法分析电磁问题的基本原理 | 第24-48页 |
·引言 | 第24页 |
·Maxwell 方程的标量及矢量形式 | 第24-26页 |
·标量Maxwell 方程 | 第25页 |
·矢量Maxwell 方程 | 第25-26页 |
·时域伪谱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谱选配方法的一般性理论 | 第26-27页 |
·傅立叶选配方法 | 第27-28页 |
·切比雪夫选配方法 | 第28-30页 |
·MPSTD 算法的理论及特点 | 第30-31页 |
·MPSTD 算法的前处理 | 第31-36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曲面六面体子域到单位立方体之间的坐标变换 | 第32-36页 |
·MPSTD 算法中的时间步方法 | 第36-37页 |
·MPSTD 算法中的激励源设置方法 | 第37-39页 |
·子域空间上设置初始场的激励源设置方法 | 第37-38页 |
·基于简洁波源条件的激励源设置方法 | 第38-39页 |
·MPSTD 算法中的吸收边界条件 | 第39-46页 |
·CPML 吸收边界条件中的参数设置原则 | 第40-43页 |
·CPML 吸收边界条件在MPSTD 算法中的实现与性能分析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MPSTD算法子域分界面上的ICV匹配条件 | 第48-68页 |
·引言 | 第48页 |
·Maxwell 方程的特征变量 | 第48-52页 |
·特征变量的理论推导和物理意义 | 第48-50页 |
·基于特征变量的导体边界条件 | 第50-51页 |
·基于特征变量的吸收边界条件 | 第51-52页 |
·现有的子域分界面匹配条件 | 第52-55页 |
·子域分界面上的CV 匹配条件 | 第52-54页 |
·子域分界面上的PB 匹配条件 | 第54-55页 |
·CV 匹配条件与PB 匹配条件的比较分析 | 第55-57页 |
·波导中TM_z波的传播 | 第55-56页 |
·无限长金属圆柱散射特性的分析 | 第56-57页 |
·改进的特征变量(ICV)匹配条件 | 第57-63页 |
·ICV 匹配条件的推导 | 第58-62页 |
·基于ICV 匹配条件的入射波的加入方法 | 第62-63页 |
·ICV 匹配边界条件在电磁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 第63-67页 |
·弯波导S 参数的计算 | 第63-65页 |
·二维/三维目标近场散射特性的分析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MPSTD算法子域分界面上的CV-PB匹配条件 | 第68-91页 |
·引言 | 第68页 |
·二维曲线坐标系下的CV-PB 匹配条件 | 第68-72页 |
·TM_z波情形下的CV-PB 匹配条件 | 第68-71页 |
·TE_z波情形下的CV-PB 匹配条件 | 第71-72页 |
·三维曲线坐标系下的CV-PB 匹配条件 | 第72-78页 |
·一种特定子域分界面情形下的CV-PB 匹配条件 | 第72-76页 |
·相邻子域具有相同磁导率时分界面上的CV-PB 匹配条件 | 第76-77页 |
·任意六面体子域剖分时分界面上的CV-PB 匹配条件 | 第77页 |
·特征变量匹配条件与CV-PB 匹配条件的关系 | 第77-78页 |
·CV-PB 匹配条件与PB 匹配条件的比较分析 | 第78-83页 |
·波导中TM_z波的传播 | 第78-79页 |
·介质圆柱散射特性的分析 | 第79-81页 |
·平面波照射下介质球散射特性的分析 | 第81-83页 |
·CV-PB 匹配条件在地下目标散射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83-89页 |
·激励源的设置及散射场的提取 | 第83-84页 |
·地下介质球散射特性的MPSTD 与FDTD 分析 | 第84页 |
·地下金属目标散射特性的分析 | 第84-86页 |
·地下介质目标散射特性的分析 | 第86-87页 |
·不平坦地表下目标散射特性的分析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MPSTD算法在波导宽边缝隙分析中的应用 | 第91-112页 |
·引言 | 第91-92页 |
·波导馈电激励源设置方法研究 | 第92-98页 |
·空域调制Gauss 脉冲波导激励源设置方法 | 第92-95页 |
·基于简约波源条件的时域调制Gauss 脉冲激励源设置方法 | 第95-96页 |
·基于场区划分的入射波加入方法 | 第96-98页 |
·波导宽边纵向辐射缝隙的分析 | 第98-103页 |
·波导宽边纵向辐射缝隙的计算模型 | 第99-100页 |
·单个辐射缝隙的MPSTD 算法分析 | 第100-103页 |
·波导宽边耦合缝隙的分析 | 第103-111页 |
·矩形波导宽边中心斜缝耦合器的分析 | 第103-106页 |
·矩形波导宽边复合斜缝耦合器的分析 | 第106-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MPSTD-FDTD混合算法研究及其应用 | 第112-129页 |
·引言 | 第112-113页 |
·MPSTD-FDTD 混合算法的实现及性能分析 | 第113-121页 |
·MPSTD-FDTD 混合算法的数学描述 | 第114-116页 |
·MPSTD-FDTD 混合算法中子域分界面上的CV-PB 匹配条件 | 第116-117页 |
·MPSTD-FDTD 算法的性能分析 | 第117-121页 |
·倾斜矩形贴片微带天线的MPSTD-FDTD 分析 | 第121-123页 |
·倾斜矩形贴片微带天线的计算模型 | 第121-122页 |
·激励源的设置 | 第122页 |
·计算结果及其与其它算法结果的比较 | 第122-123页 |
·同轴馈电耦合微带天线的MPSTD-FDTD 分析 | 第123-127页 |
·同轴线计算模型的建立与激励源的设置 | 第124-125页 |
·整个天线计算模型的建立与混合算法分析 | 第125-127页 |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3页 |
作者读博期间发表及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143-144页 |
作者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