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 ·前言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第13-16页 |
| ·影响形式 | 第13页 |
| ·地表沉降计算法 | 第13-15页 |
| ·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实测研究 | 第18-42页 |
| ·基坑工程监测技术 | 第18-24页 |
| ·深基坑工程监测方法 | 第18-21页 |
| ·周围环境监测 | 第21-22页 |
|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 ·基坑工程监测技术发展动态 | 第23-24页 |
| ·深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应用研究 | 第24-36页 |
| ·地下连续墙+混凝土内支撑 | 第28-30页 |
| ·地下连续墙(挡土桩)+(半)逆作法 | 第30-32页 |
| ·挡土桩+锚杆支护 | 第32-33页 |
| ·挡土桩+钢管内支撑 | 第33-35页 |
| ·喷锚支护 | 第35-36页 |
| ·城市地下空间开挖的变形控制标准的讨论 | 第36-38页 |
| ·基坑开挖引起地面沉降估计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基坑挡土桩侧土压力实测研究 | 第42-80页 |
| ·概述 | 第42-44页 |
| ·桩锚支护土压力实测研究 | 第44-48页 |
| ·工程概况 | 第44页 |
| ·测点布置及测试方法 | 第44-45页 |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5-48页 |
| ·桩撑支护结构土压力与结构内力实测研究 | 第48-64页 |
| ·概述 | 第48-49页 |
| ·监测方案 | 第49-51页 |
| ·支护结构内力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 ·支护结构主动侧土压力与孔隙水压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 ·工程桩内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 ·地下室结构内力测试 | 第61-62页 |
| ·地下室底板土压力测试进行与分析(安装98.07.09) | 第62-64页 |
| ·桩锚及撑组合支护结构实测土压力与结构内力 | 第64-74页 |
| ·概述 | 第64页 |
| ·测试方案设计 | 第64-65页 |
| ·支护桩内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5-69页 |
| ·土压力测试与分析 | 第69-71页 |
| ·孔隙水压力测试 | 第71-74页 |
| ·基坑土压力问题讨论 | 第74-77页 |
| ·土压力与位移的关系 | 第74-75页 |
| ·土压力与时间的关系 | 第75页 |
| ·水压力 | 第75-77页 |
| ·由实测研究提出的经验土压力计算方法 | 第77-79页 |
| ·被动抗力系数K_h的变化规律 | 第77-78页 |
| ·主动土压力的经验取值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四章 基坑支护锚杆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 第80-92页 |
| ·概述 | 第80页 |
| ·锚杆张拉锁定中钢绞线不均匀受力分析 | 第80-81页 |
| ·锚杆张拉锁定荷载的预应力损失 | 第81-84页 |
| ·自由段灌浆体对锚杆张拉的影响 | 第84-85页 |
| ·锚杆锚固机理 | 第84页 |
| ·自由段灌浆体的受力分析 | 第84-85页 |
| ·基坑开挖过程锚杆锚固力动态 | 第85-86页 |
| ·锚杆张拉与验收试验标准讨论 | 第86-91页 |
| ·锚杆抗拔验收试验标准的问题 | 第86-88页 |
| ·锚杆抗拔验收试验实例一 | 第88-89页 |
| ·锚杆抗拔验收试验实例二 | 第89-91页 |
| ·锚杆新验收标准的提出 | 第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第五章 盾构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沉降数学模型研究 | 第92-128页 |
| ·概述 | 第92-93页 |
| ·工程概况 | 第93页 |
| ·隧道盾构管片工作性能测试及周围环境变形监测 | 第93-97页 |
| ·隧道围岩压力观测 | 第94页 |
| ·隧道变形观测 | 第94-95页 |
| ·管片内力监测 | 第95-96页 |
| ·盾构隧道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及变形监测 | 第96-97页 |
| ·监测断面岩土分层及物理力学参数 | 第97-99页 |
| ·监测断面的岩土分层 | 第97-99页 |
| ·土(岩)层土工参数 | 第99页 |
| ·监测成果分析 | 第99-114页 |
| ·第Ⅰ监测剖面(548环位置) | 第99-107页 |
| ·第Ⅱ监测剖面(842环位置) | 第107-111页 |
| ·第Ⅲ监测剖面(224环位置) | 第111-113页 |
| ·第Ⅳ监测剖面 | 第113页 |
| ·第Ⅴ监测剖面 | 第113页 |
| ·第Ⅵ监测剖面 | 第113页 |
| ·第Ⅶ监测剖面 | 第113-114页 |
| ·依据监测成果的计算分析 | 第114-122页 |
| ·围岩压力计算 | 第114页 |
| ·管片环向压力计算 | 第114-118页 |
| ·管片截面弯矩计算 | 第118-122页 |
| ·沉降槽分布模型 | 第122-126页 |
| ·横断面沉降槽模型 | 第122-124页 |
| ·纵断面沉降槽模型 | 第124-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 ·结论 | 第128-130页 |
| ·展望 | 第130-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 致谢 | 第138-13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