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其他结构论文

新型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理论和试验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前言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国内住宅结构体系现状及发展第13-14页
     ·国内住宅结构体系现状第13页
     ·国内住宅结构体系研究及发展第13-14页
   ·国外发达国家住宅体系现状及发展第14-15页
     ·国外住宅体系概况第14-15页
     ·国外国家住宅体系发展的趋势第15页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5-19页
     ·21 世纪中国新型住宅结构体系的意义第15页
     ·21 世纪新型住宅结构体系的目标第15-16页
     ·住宅复合结构体系概念的提出第16-19页
   ·住宅复合结构体系的特点第19-20页
     ·住宅复合结构的受力特点第19页
     ·复合结构和框架支撑结构的区别第19页
     ·环保及社会效益第19页
     ·建筑空间及装修特点第19-20页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住宅复合结构选型——支撑型式优化选择第21-31页
   ·复合结构体系的组成及型式第21-22页
     ·复合结构体系的组成第21页
     ·支撑的作用和优化选型目标第21页
     ·常见的支撑型式第21页
     ·不同情况下支撑的位置第21-22页
   ·不同支撑型式的结构体系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第22-25页
     ·结构选型第22-23页
     ·使用荷载计算第23页
     ·竖向荷载作用下三种支撑型式的内力第23-24页
     ·风荷载作用下三种支撑型式的内力第24-25页
     ·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第25页
   ·使用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对比与分析第25-26页
     ·竖向荷载作用下三种支撑型式的内力比较第25-26页
     ·水平荷载作用下三种支撑结构的内力比较第26页
     ·复合结构体系和框架结构比较第26页
     ·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比较第26页
     ·使用荷载作用下优化的支撑型式第26页
   ·不同支撑型式的结构动力特征分析——考虑动力性能时支撑型式优化第26-29页
     ·结构动力特征方程第26-28页
     ·不同支撑型式结构的动力特征分析——动力抗侧刚度第28-29页
     ·住宅复合结构体系的形式——钢筋混凝土柔性梁柱和人字支撑第29页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固有频率及抗震性能分析第31-45页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固有频率分析第31-34页
     ·影响复合结构固有频率的主要因素第31-33页
     ·多层住宅(≤6 层)复合结构的固有频率简化计算公式第33-34页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和结构耗能机制分析第34-36页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用途第34-35页
     ·静力弹塑性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施过程第35页
     ·塑性铰的类型与位置第35-36页
     ·结构体系的耗能机制形式及性能分析第36页
   ·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第36-40页
     ·一榀复合结构(编号为XT1-2)的初步设计第36-37页
     ·复合结构(XT1-2)抗震能力分析第37-38页
     ·复合结构塑性铰出现的位置、顺序及耗能机制第38-39页
     ·复合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第39页
     ·复合结构各楼层的水平侧移第39-40页
   ·复合结构合理的抗震性能及耗能机制的分析探讨第40-43页
     ·底层构件截面和配筋增大对结构抗震性能及耗能机制的影响第40-41页
     ·底层和二层构件截面及配筋增大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41-42页
     ·底层柱、支撑及二层支撑配筋不同程度增大第42页
     ·复合结构合理的耗能机制和抗震性能第42-43页
   ·复合结构构件截面的选择分析第43-44页
     ·支撑刚度的选择分析第43-44页
     ·梁和柱截面确定第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试验方案设计第45-52页
   ·试验目的及试验试件设计第45-46页
     ·试验目的第45页
     ·试件设计第45页
     ·钢筋及混凝土强度第45-46页
   ·竖向荷载试验方案第46-48页
     ·竖向荷载试验加载装置及测试内容第46-47页
     ·竖向荷载试验加载方案第47-48页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方案第48-50页
     ·低周反复试验加载装置和测试内容第48页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加载方法第48-50页
   ·拟动力试验方案第50-51页
     ·拟动力试验装置及方法第50-51页
     ·拟动力试验加载方案第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2-75页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2-56页
     ·试验现象分析第52页
     ·试验曲线第52-53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53-55页
     ·计算值和试验结果比较分析第55-56页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结果及分析第56-67页
     ·试验现象及分析第56-58页
     ·复合结构的滞回性能第58-59页
     ·复合结构的骨架曲线第59-60页
     ·屈服位移、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第60-61页
     ·复合结构刚度及承载力的退化第61-62页
     ·复合结构受力性能分析第62-63页
     ·复合结构构件的钢筋滞回曲线第63-64页
     ·混凝土应变滞回曲线第64-65页
     ·柱高方向的水平侧移第65-66页
     ·计算值和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第66-67页
   ·拟动力试验结果研究分析第67-72页
     ·试件实测刚度及自振周期第67页
     ·试验现象及分析第67-68页
     ·刚度退化曲线分析第68页
     ·恢复力特性——滞回性能第68-69页
     ·位移时程曲线第69-70页
     ·各级地震作用下最大位移和恢复力第70-71页
     ·支撑顶部的竖向位移第71-72页
     ·恢复力时程曲线第72页
     ·拟动力试验值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值比较分析第72页
   ·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72-73页
   ·本章结论第73-75页
第六章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第75-89页
   ·有限元建模第75-79页
     ·建模方案第75页
     ·模型坐标系第75页
     ·单元选择第75-76页
     ·材料参数确定及本构关系第76-77页
     ·有关假定第77页
     ·混凝土开裂模型第77-78页
     ·混凝土的压碎第78页
     ·求解设置与收敛准则第78页
     ·网格划分第78-79页
     ·加载位置、加载方式与边界条件第79页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分析及对比第79-81页
     ·模拟试验过程及分析第79-80页
     ·梁跨中挠度计算值和试验值比较第80页
     ·构件中钢筋应变有限元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第80-81页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计算结果分析及比较第81-85页
     ·单调水平加载计算结果及分析比较第81-82页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模拟试验计算过程及裂缝分析第82-83页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复合结构滞回曲线的计算结果及分析第83页
     ·钢筋滞回曲线分析第83-84页
     ·有限元计算值和试验值比较第84-85页
   ·多层复合结构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计算分析第85-88页
     ·所加荷载值的计算及结构配筋确定第85页
     ·计算过程中的裂缝及受力特征分析第85-86页
     ·低周反复荷载下5 层复合结构的计算滞回曲线和水平侧移曲线第86-87页
     ·钢筋应变曲线分析第87-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七章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力学模型分析第89-95页
   ·竖向荷载作用下承载力计算模型分析第89页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构第89页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第89页
   ·地震反应分析的恢复力模型及相应刚度探讨第89-91页
     ·地震反应分析的恢复力模型第89-90页
     ·恢复力模型相应刚度的探讨第90-91页
   ·水平地震作用下耗能机制模型的理论分析第91-93页
     ·耗能机制模型分析第91页
     ·耗能机制的极限荷载Fi表达式第91-93页
     ·耗能机制选用及水平地震力Fi计算第93页
   ·水平地震作用下耗能机制的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第93-94页
     ·C82 及C83 试验的耗能机制分析第93-94页
     ·C82 及C83 在水平地震下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和试验值比较第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第95-97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95-96页
   ·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录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耸工程结构基础约束刚度识别研究
下一篇:超大群桩基础竖向承载性能及设计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