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论文的提出及其应用价值 | 第9-11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 ·课题所属的研究领域 | 第10页 |
| ·课题的应用价值 | 第10-11页 |
| ·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发展 | 第11-18页 |
| ·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1-16页 |
| ·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 第16-18页 |
| ·混粉电火花镜面加工技术的意义 | 第18-19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1页 |
| 2 混粉电火花加工技术概况 | 第21-37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技术文献综述 | 第21-27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技术的产生 | 第21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技术的机理与特征 | 第21-23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工艺特性 | 第23-27页 |
| ·粉末在混粉电火花加工技术中的应用 | 第27-34页 |
| ·粉末的加入对电火花加工的影响 | 第27-31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中粉末性能的影响 | 第31-33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中添加不同粉末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34-35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混粉工作液中粉末颗粒的作用与影响 | 第37-55页 |
| ·工作液的介电强度与放电间隙 | 第37-40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介电强度与击穿 | 第37-38页 |
| ·煤油工作液的介电强度 | 第38页 |
| ·混粉微粒对介电强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粉末颗粒的浓度对放电间隙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混粉工作液与极间寄生电容 | 第40-43页 |
| ·极间寄生电容的产生 | 第40-41页 |
| ·极间寄生电容的不利影响 | 第41-42页 |
| ·混粉工作液减小寄生电容的机理 | 第42-43页 |
| ·混粉工作液中介质击穿过程及放电通道的位形研究 | 第43-51页 |
| ·气体介质击穿理论 | 第43-46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介质击穿过程 | 第46-49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放电通道的位形 | 第49-51页 |
| ·混粉颗粒对放电通道的影响 | 第51-55页 |
| 4 混粉电火花对比加工实验 | 第55-68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同浓度混粉工作液中粉末颗粒的物理性质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55-59页 |
| ·对比加工试验 | 第55-56页 |
| ·理论分析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同浓度的同种工作液中不同工件材料的对比加工实验与分析 | 第59-64页 |
| ·对比加工实验 | 第59-63页 |
| ·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 ·不同浓度铝粉工作液电加工对比实验与分析 | 第64-68页 |
| ·对比加工实验 | 第64-66页 |
| ·实验分析 | 第66-67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5 现有混粉电火花加工设备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 第68-73页 |
| ·现有设备存在的不足 | 第68-69页 |
| ·粉末悬浮性差,混粉工作液浓度不稳定 | 第68页 |
| ·粉末沉淀,沉积于加工表面 | 第68页 |
| ·混粉微粒粉尘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有害 | 第68-69页 |
| ·对于存在不足的理论分析 | 第69-70页 |
| ·混粉工作液浓度产生波动及沉淀的原因 | 第69-70页 |
| ·硅粉粉尘的形成 | 第70页 |
| ·相关设备的改进建议 | 第70-73页 |
| ·混粉工作液循环与搅拌系统的改进 | 第70-71页 |
| ·工作液箱内冲油系统的改进 | 第71-72页 |
| ·封闭式加工系统的改进 | 第72-73页 |
| 6 结论 | 第73-75页 |
| ·引言 | 第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