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盆地前陆冲断带油气聚集规律
| 前言 | 第1-11页 |
| 1、论文选题的由来和创新意义 | 第7-8页 |
| 2、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8页 |
| 3、学术思想和技术路线 | 第8-9页 |
| 4、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9-10页 |
| 5、主要研究进展和认识及创新成果 | 第10-11页 |
| 1. 区域地质构造及演化概况 | 第11-24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1-14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1-12页 |
| ·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基本特征 | 第12-13页 |
| ·几条重要的区域性断裂 | 第13-14页 |
|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 第14-18页 |
|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14-15页 |
| ·盆地主要构造单元划分基本特征 | 第15-18页 |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8-20页 |
| ·盆地基底岩系 | 第18-20页 |
| ·盆地盖层岩系 | 第20页 |
| ·区域地质演化 | 第20-24页 |
| ·盆地发生的背景 | 第21页 |
| ·盆地演化 | 第21-24页 |
| 2. 早白垩世原型盆地面貌探讨 | 第24-40页 |
| ·酒西凹陷与赤金凹陷、花海凹陷的关系 | 第24-27页 |
| ·早白垩世酒西与赤金为统一的凹陷 | 第24-26页 |
| ·早白垩世花海与酒西为统一的凹陷 | 第26-27页 |
| ·南部隆起与青头山的演化特征 | 第27-28页 |
| ·晚古生代 | 第27页 |
| ·中生代 | 第27-28页 |
| ·新生代 | 第28页 |
| ·物质组分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28-33页 |
| ·岩石类型及其岩石学特征 | 第28-30页 |
| ·物源区分析 | 第30-33页 |
| ·中生代盆地原型 | 第33-37页 |
| ·三叠纪盆地原型 | 第33页 |
| ·侏罗纪盆地原型 | 第33-35页 |
| ·白垩纪盆地原型 | 第35-37页 |
| ·早白垩世区域伸展构造系统 | 第37-40页 |
| ·北东或北东向伸展构造 | 第37-38页 |
| ·变质核杂岩 | 第38页 |
| ·伸展构造的沉积学响应 | 第38-40页 |
| 3. 祁连山北缘和山前冲断带结构与特征 | 第40-56页 |
| ·祁连山北缘冲断带结构与特征 | 第40-44页 |
| ·祁连山北缘冲断带冲断特征 | 第40-43页 |
| ·祁连山北缘冲断带的内部结构 | 第43-44页 |
| ·北祁连山前冲断带的结构 | 第44-52页 |
| ·青西段 | 第45-48页 |
| ·南部隆起带 | 第48-50页 |
| ·青头山-大红圈 | 第50-51页 |
| ·酒东 | 第51-52页 |
| ·酒东金佛寺岩体对盆地变形的影响 | 第52-56页 |
| ·金佛寺岩体的基本特征 | 第52-53页 |
| ·岩体的变形特征 | 第53-54页 |
| ·与周邻地区变形特征的对比 | 第54-56页 |
| 4. 酒泉盆地下白垩统石油地质特征和有利区块预测 | 第56-81页 |
| ·酒泉盆地下白垩统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 第56-62页 |
| ·储集岩特征 | 第56-57页 |
| ·烃源岩特征 | 第57-59页 |
| ·盖层特征 | 第59-60页 |
| ·生储盖组合类型 | 第60-62页 |
| ·各凹(坳)陷下白垩统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 第62-64页 |
| ·各凹(坳)陷烃源岩条件 | 第62页 |
| ·各凹(坳)陷储集条件 | 第62页 |
| ·酒泉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运移和成藏作用关系 | 第62-64页 |
| ·各凹(坳)陷石油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 第64-73页 |
| ·青西凹陷油气地质条件基本特征 | 第64-69页 |
| ·石-大凹陷油气地质基本特征和有利区块预测 | 第69-70页 |
| ·酒东坳陷营尔凹陷油气地质基本特征和有利区块预测 | 第70-72页 |
| ·花海坳陷油气地质基本特征和有利区块预测 | 第72-73页 |
| ·各凹(坳)陷有利区块的排序 | 第73-74页 |
| ·重点圈闭特征描述 | 第74-81页 |
| ·山前逆掩推履带构造解释与成图技术 | 第74-75页 |
| ·窟窿山逆掩推覆体构造特征 | 第75-76页 |
| ·柳沟庄、窟窿山构造圈闭特征 | 第76-77页 |
| ·构造发育史研究 | 第77-78页 |
| ·构造与油气的关系 | 第78-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结语和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