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3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6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页 |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大都市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17-31页 |
·大都市研究的历程 | 第17-18页 |
·大都市的定义 | 第18页 |
·大都市的基本内涵 | 第18-20页 |
·本质特征 | 第18-19页 |
·内在表现 | 第19-20页 |
·大都市的分类 | 第20-21页 |
·大都市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1-26页 |
·大都市环境理论 | 第21-23页 |
·大都市规划理论 | 第23-24页 |
·大都市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4页 |
·大都市评价理论 | 第24-26页 |
·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价理论 | 第26-29页 |
·钱纳里人均GDP标准 | 第26-27页 |
·霍夫曼系数 | 第27-28页 |
·产业结构判断理论 | 第28-29页 |
·国内关于宁波的研究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宁波市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31-43页 |
·宁波市简介 | 第31页 |
·宁波市经济发展处于上升轨道 | 第31-34页 |
·宁波市经济发展迅速 | 第31-32页 |
·宁波市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价 | 第32-33页 |
·宁波市产业结构评价 | 第33-34页 |
·宁波市社会发展势头良好 | 第34-35页 |
·宁波市城市化进程评价 | 第34页 |
·宁波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 第34-35页 |
·宁波市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 第35页 |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第35页 |
·宁波市发展特点 | 第35-41页 |
·良性互补的自然禀赋与人文资源 | 第36页 |
·优势叠加的“宁波经济模式” | 第36-37页 |
·县域经济整合升级空间巨大 | 第37-38页 |
·东方大港世界少有 | 第38-39页 |
·临港经济大有可为 | 第39-41页 |
·杭州湾大桥将成宁波发展加速器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宁波构筑大都市的SWOT分析 | 第43-59页 |
·优势 | 第43-47页 |
·优越的区位与优良的港口 | 第43-44页 |
·宁波经济步入上升轨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 第44-45页 |
·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 第45-46页 |
·政府能力与民本经济相得益彰 | 第46-47页 |
·城市文化积淀深厚 | 第47页 |
·劣势 | 第47-49页 |
·先发和后发劣势 | 第47页 |
·制度安排上的“割裂”和“束缚” | 第47-48页 |
·城市发展的历史欠账和当前矛盾 | 第48页 |
·发展资源瓶颈 | 第48-49页 |
·城市知名度不高 | 第49页 |
·机遇 | 第49-53页 |
·世界城市的大都市化发展趋向 | 第49-50页 |
·新一轮国际产业梯度大转移 | 第50页 |
·长三角区域联动深度推进 | 第50-51页 |
·宁波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权重呈递增之势 | 第51-52页 |
·大桥经济效益兑现 | 第52-53页 |
·挑战 | 第53-57页 |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 | 第53-54页 |
·国家区域政策中度调整 | 第54-55页 |
·上海的“黑洞”效应 | 第55-56页 |
·周边其他城市的“崛起”“挤压”与“虹吸效应” | 第56页 |
·“强县扩权”思潮的抬头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宁波构筑大都市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 第59-66页 |
·指导思想 | 第59-60页 |
·以我为主 | 第59页 |
·顺势而为 | 第59页 |
·引领协调 | 第59-60页 |
·构建和谐 | 第60页 |
·战略目标 | 第60页 |
·战略定位 | 第60-61页 |
·世界第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 | 第60-61页 |
·东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枢纽城市之一 | 第61页 |
·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 第61页 |
·生态宜居的和谐都市 | 第61页 |
·宁波构筑大都市的发展思路研究 | 第61-64页 |
·发展思路方案设计 | 第62-63页 |
·方案的比较研究与优选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宁波构筑大都市的策略研究 | 第66-78页 |
·以“中小企业集群组团模式”为特色的综合经济发展策略 | 第66-67页 |
·以临港临海经济为龙头的产业发展策略 | 第67-68页 |
·以高效改革为导向的社会事业发展策略 | 第68-69页 |
·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环境发展策略 | 第69-70页 |
·内联外引的区域发展策略 | 第70-72页 |
·援引企业精神和竞争原则的城市公共管理创新策略 | 第72-73页 |
·适度超前、统筹安排的基础设施发展策略 | 第73-74页 |
·“活力宁波”城市营销策略 | 第74-75页 |
·“宁波帮,帮宁波”的人文-资本网络策略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七章 宁波构筑大都市的实施举措研究 | 第78-93页 |
·规划多极多核的立体式的四级城镇体系 | 第78-79页 |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 第79-82页 |
·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 | 第80页 |
·拉长产业链 | 第80-81页 |
·超前发展生产服务业,提高城市产业能级 | 第81页 |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对制造业的技术升级 | 第81-82页 |
·培育具有宁波特色的现代文化 | 第82-85页 |
·塑造“四创”城市精神 | 第83页 |
·培育人文精神、追求全面发展 | 第83页 |
·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先进文化高地 | 第83-84页 |
·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形象 | 第84页 |
·提升科教水平 | 第84-85页 |
·建设大都市交通体系 | 第85页 |
·建设区域性的市场体系 | 第85-87页 |
·倡导新公共服务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87-89页 |
·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 第87-88页 |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 第88页 |
·完善民主决策机制 | 第88页 |
·民情评估机制 | 第88-89页 |
·规范服务收费 | 第89页 |
·建设“宁波-舟山”东方大港 | 第89-90页 |
·做强做大企业 | 第90-91页 |
·扶持大企业 | 第90页 |
·密切联系外地大企业 | 第90页 |
·积极吸引国际大公司 | 第90-91页 |
·拓展区域外腹地 | 第91页 |
·优化生态环境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八章 宁波构筑大都市的节奏把握研究 | 第93-96页 |
·围绕两个核心 | 第93-94页 |
·构筑宁波大都市要谋势、谋市和谋事 | 第93页 |
·构筑宁波大都市要规划先引、配套先行和理念先导 | 第93-94页 |
·坚持三个原则 | 第94-95页 |
·构筑宁波大都市要分区域进行 | 第94页 |
·构筑宁波大都市应该做到市场先行与政府改革相结合 | 第94页 |
·构筑宁波大都市的着力点是由中心区带动周边地区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九章 宁波构筑大都市的风险防范和应对研究 | 第96-103页 |
·宁波大都市建设要防范市场与政府双失灵 | 第96-100页 |
·非均衡发展的几个断裂 | 第96-98页 |
·增长悖论与大城市病 | 第98-99页 |
·城市经济两张皮: 内生经济与外源经济脱节 | 第99页 |
·经济边界对行政边界的冲击 | 第99-100页 |
·宁波大都市建设要配合宏观调控的节奏和方向 | 第100页 |
·宁波大都市建设要做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机制准备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十章 总结 | 第103-105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3页 |
·论文的特色 | 第103-104页 |
·论文研究成果的意义 | 第104页 |
·进一步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