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6页 |
| ·概述 | 第11-12页 |
| ·氨合成催化剂的发展概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传统Fe_3O_4基氨合成催化剂 | 第12-13页 |
| ·新型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 | 第13-15页 |
| ·钌基氨合成催化剂 | 第15-16页 |
| ·催化剂中毒 | 第16-28页 |
| ·催化剂中毒的几种类型 | 第16-17页 |
| ·可逆中毒和不可逆中毒 | 第16-17页 |
| ·选择性中毒 | 第17页 |
| ·金属催化剂的中毒 | 第17-19页 |
| ·非金属催化剂的中毒 | 第19页 |
| ·双功能催化剂的中毒 | 第19-20页 |
| ·毒物的结构和性质对毒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 ·熔铁氨催化剂的中毒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 ·各种常见毒物的作用机理和动力学研究 | 第21-27页 |
| ·反应条件对中毒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催化剂化学组成与物理结构对中毒过程的影响 | 第28-33页 |
| ·催化剂化学组成中毒过程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不同前驱体熔铁氨合成催化剂的物理结构比较 | 第29-33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实验 | 第36-47页 |
|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38页 |
|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38-43页 |
| ·活性评价装置 | 第38-40页 |
| ·催化剂升温还原方案 | 第40页 |
| ·活性评价原理 | 第40-43页 |
| ·Fe~(2+)/Fe~(3+)的测定 | 第43-44页 |
| ·催化剂抗毒性能对比实验 | 第44-46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6-47页 |
| ·XRD表征 | 第46页 |
| ·SEM-EDS表征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不同类型熔铁氨合成催化剂可逆中毒过程研究 | 第47-68页 |
| ·实验毒物的选取和相关浓度计算 | 第47-49页 |
| ·毒物的选取 | 第47-48页 |
| ·毒物浓度及作用时间计算 | 第48-49页 |
| ·A301型催化剂的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研究 | 第49-54页 |
| ·温度对A301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第49-51页 |
| ·压力对A301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第51-53页 |
| ·毒物浓度对A301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第53-54页 |
| ·A110型催化剂的可逆中毒和再生研究 | 第54-58页 |
| ·温度对A110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第54-56页 |
| ·压力对A110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毒物浓度对A110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第57-58页 |
| ·二种催化剂在同等条件下可逆抗毒性能和解毒能力比较 | 第58-61页 |
| ·多次可逆中毒对催化剂活性和强度的影响 | 第61-64页 |
| ·多次可逆中毒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 ·多次可逆中毒对催化剂强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 ·熔铁氨合成催化剂CO_2可逆中毒机理研究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 第四章 不同类型熔铁氨合成催化剂不可逆中毒过程研究 | 第68-81页 |
|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 ·实验装置与步骤 | 第68-69页 |
| ·相关计算 | 第69-70页 |
| ·氨合成催化剂的不可逆中毒(硫中毒)研究 | 第70-76页 |
| ·压力对氨合成催化剂的不可逆中毒过程的影响 | 第70-71页 |
| ·温度和毒物浓度对氨合成催化剂的不可逆中毒过程的影响 | 第71-73页 |
| ·催化剂活性和表面硫含量的关系 | 第73-75页 |
| ·催化剂本体硫含量对活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 ·熔铁氨合成催化剂硫中毒机理研究 | 第76-79页 |
| ·氨合成催化剂的硫中毒的预防和处理 | 第79-80页 |
| ·毒物硫的来源和预防 | 第79页 |
| ·硫中毒后的处理 | 第79-80页 |
| ·小结 | 第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工作总结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附录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