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核果类论文--李论文

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缩略表第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5页
   ·李及李种质资源第12-15页
     ·李的分类和主要种第12-13页
     ·李的起源与传播第13-14页
     ·李的品种、品种改良和主要问题第14-15页
   ·李种质资源研究进展第15-20页
     ·李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第15-16页
     ·李资源的植物学和农艺学鉴定、评价第16-17页
     ·李资源的孢粉学研究第17页
     ·李资源的细胞学研究第17-18页
     ·李资源的化学分类研究第18页
     ·李资源的同工酶研究第18-19页
     ·李资源的DNA分子标记研究第19-20页
   ·分子标记及其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20-23页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第21页
     ·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第21-22页
     ·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标记第22页
     ·简单序列重复间区DNA标记第22-23页
     ·扩增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第23页
   ·课题的提出及目的意义第23-25页
     ·课题的提出第23-24页
     ·课题的目的第24-25页
第二章 李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第25-38页
 引言第26页
   ·材料和方法第26-29页
     ·试验材料第26页
     ·试验方法第26-29页
   ·结果和分析第29-33页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和PCR扩增第29-30页
     ·特征带和特征带型第30页
     ·品种间的相似性第30-33页
     ·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第33页
   ·讨论第33-38页
     ·RAPD的可行性第33-35页
     ·纯的中国李和杂种中国李第35-36页
     ·杏李和乌苏里李的分类地位第36-37页
     ·欧洲李的遗传起源第37-38页
第三章 李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第38-52页
 引言第39页
   ·材料和方法第39-42页
     ·材料第39页
     ·DNA提取第39页
     ·PCR-ISSR反应第39-42页
     ·PCR-ISSR产物的分离和成像第42页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第42页
   ·结果和分析第42-44页
     ·反应条件的优化和引物筛选第42页
     ·PCR-ISSR扩增反应结果第42页
     ·特征带型和特征带第42-43页
     ·品种间的相似性第43-44页
     ·种间的相似性第44页
     ·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第44页
   ·讨论第44-52页
     ·ISSR的可行性第44-45页
     ·引物对PCR-ISSR的影响第45页
     ·关于聚类结果第45-46页
     ·奈李、杏李和乌苏里李的分类地位第46页
     ·欧洲李的遗传起源第46-47页
     ·大Prunus和小Prunus第47-52页
第四章 桃和樱桃SSR引物对李的异源扩增第52-58页
 引言第52-53页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试验材料第53页
     ·DNA的提取第53页
     ·PCR-SSR扩增第53-54页
     ·PCR-SSR产物的分离第54-55页
     ·银染程序第55页
   ·结果与分析第55-56页
   ·讨论第56-58页
第五章 李种质资源的SSR分析第58-75页
 引言第59-60页
   ·材料与方法第60-63页
     ·试验材料第60页
     ·DNA的提取第60页
     ·PCR-SSR程序第60页
     ·PCR-SSR产物的分离第60页
     ·银染程序第60页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第60-63页
   ·结果和分析第63-65页
     ·PCR-SSR扩增结果第63页
     ·材料的特异等位基因第63页
     ·品种间的相似性第63-64页
     ·种间的相似性第64页
     ·96份材料的聚类分析第64-65页
   ·讨论第65-75页
     ·SSR扩增第65页
     ·特异等位变异第65页
     ·品种间的相似性第65-66页
     ·种内或种间的相似性和几个种的分类学地位第66页
     ·欧洲李的起源第66-67页
     ·品种群的划分和种间渗透杂交第67-75页
第六章 结论和推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7页
致谢第87-88页
个人简历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桃库源关系中源叶光合作用及其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研究
下一篇: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