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商标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12页 |
绪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商标与商标权 | 第13-25页 |
第一节 商标 | 第13-22页 |
一、商标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商标的构成要素 | 第14-15页 |
三、商标的特征、功能与价值 | 第15-18页 |
四、商标的种类 | 第18-22页 |
第二节 商标权 | 第22-25页 |
一、商标权概述 | 第22-23页 |
二、商标权的主体和客体 | 第23页 |
三、商标权的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商标行政纠纷、 | 第25-37页 |
第一节 中国商标行政纠纷 | 第25-32页 |
一、商标注册申请与纠纷的产生 | 第25-31页 |
二、商标使用过程中纠纷的产生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韩国商标行政纠纷 | 第32-37页 |
一、商标注册申请与纠纷的产生 | 第32-36页 |
二、商标使用过程中纠纷的产生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商标司法审查机制比较 | 第37-52页 |
第一节 中国商标司法审查的现状 | 第37-44页 |
一、中国商标司法审查的依据 | 第37-38页 |
二、商标司法审查的机构及受案情况 | 第38-39页 |
三、不同商标纠纷的司法审查 | 第39-44页 |
第二节 韩国商标司法审查的现状 | 第44-47页 |
一、韩国商标主管机构及司法机构的设置 | 第44-45页 |
二、不同商标纠纷的司法审查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其他国家商标司法审查制度 | 第47-50页 |
一、德国 | 第47-48页 |
二、英国 | 第48-49页 |
三、欧盟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对中韩两国商标司法审查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 第50-52页 |
一、产生纠纷的权利性质 | 第50页 |
二、举证规则 | 第50-51页 |
三、调解制度的适用 | 第51页 |
四、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作用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商标侵权纠纷 | 第52-76页 |
第一节 商标侵权行为的一般分析 | 第52-65页 |
一、商标侵权行为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 第52-53页 |
二、商标侵权的构成要件 | 第53-55页 |
三、商标侵权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55-63页 |
四、商标侵权行为的例外:商标的合理使用 | 第63-65页 |
第二节 商标侵权认定 | 第65-76页 |
一、商标侵权认定的理论依据 | 第65-67页 |
二、认定商标侵权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67-72页 |
三、认定商标侵权的方法与原则 | 第72-76页 |
第五章 商标侵权纠纷诉讼解决机制比较 | 第76-97页 |
第一节 商标侵权行为的民事救济形式 | 第76-85页 |
一、申请保全措施:假押留及申请禁止侵害假处分 | 第77-79页 |
二、请求停止侵害 | 第79-80页 |
三、请求损害赔偿 | 第80-84页 |
四、请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及赔礼道歉 | 第84页 |
五、请求返还不当得利 | 第84-85页 |
第二节 民事救济的相关问题及比较 | 第85-95页 |
一、有关停止侵害请求权的问题 | 第85-86页 |
二、有关损害赔偿的问题 | 第86-93页 |
三、有关费用问题 | 第93-95页 |
第三节 中韩两国相关法律的完善 | 第95-97页 |
第六章 商标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比较 | 第97-118页 |
第一节 非诉讼解决商标纠纷的现状 | 第98-100页 |
一、中国的现状 | 第98-99页 |
二、韩国的现状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商标纠纷与仲裁制度 | 第100-111页 |
一、中韩两国仲裁法律制度的比较 | 第100-103页 |
二、仲裁在解决商标纠纷中的地位 | 第103-106页 |
三、对现行仲裁制度的思考 | 第106-111页 |
第三节 商标纠纷与调解制度 | 第111-118页 |
一、调解的概念和种类 | 第111页 |
二、中韩两国商标纠纷调解制度比较 | 第111-116页 |
三、对现行调解制度的思考 | 第116-118页 |
结论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后记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