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第一部分 政府信息公开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 第10-18页 |
一、自身发育成熟 | 第10-12页 |
(一) 主观方面 | 第10-11页 |
(二) 客观方面 | 第11-12页 |
二、外部环境协调 | 第12-18页 |
(一) 民主政治的发达 | 第12-13页 |
(二) 法治环境的成熟 | 第13页 |
(三) 市民社会的发展 | 第13-14页 |
(四) 法律制度的健全 | 第14-18页 |
第二部分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改革的现状评价 | 第18-21页 |
一、自上而下的“命令式”改革 | 第18-19页 |
二、各自为政的“分散式”改革 | 第19页 |
三、权力本位的“恩赐式”改革 | 第19-21页 |
第三部分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改革的困境 | 第21-33页 |
一、政府的主观不愿 | 第21-24页 |
(一) 政府在立法层面的抵抗情绪 | 第21-23页 |
(二) 政府在执行层面的温柔抵抗 | 第23-24页 |
二、政府的客观不能 | 第24-29页 |
(一) 机构困境 | 第25-26页 |
(二) 人员因素 | 第26页 |
(三) 经费因素 | 第26-27页 |
(四) 文书管理不健全 | 第27页 |
(五) 城乡发展不平衡 | 第27-29页 |
三、其他困境 | 第29-33页 |
(一) 法治环境的钳制 | 第29-30页 |
(二) 代议机制的错位 | 第30-31页 |
(三) 社团功能的虚弱 | 第31-33页 |
第四部分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改革的选择 | 第33-45页 |
一、走中国特色的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道路 | 第33-43页 |
(一) 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制度选择 | 第33-36页 |
(二) 政府信息公开具体制度选择 | 第36-42页 |
(三) 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夯实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社会基础 | 第42-43页 |
二、以政策化寻找替代制度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