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与白菜型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油菜无花瓣突变体的来源及其利用价值 | 第10-12页 |
·油菜无花瓣突变体的来源 | 第10-11页 |
·油菜无花瓣突变体的利用价值 | 第11-12页 |
·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 | 第12-13页 |
·1对隐性基因 | 第12页 |
·2对隐性基因 | 第12页 |
·3对隐性基因 | 第12页 |
·4对隐性基因 | 第12-13页 |
·细胞质十2对核内隐性基因 | 第13页 |
·2对主基因十4对修饰基因 | 第13页 |
·1对显性基因 | 第13页 |
·分子标记在油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13-17页 |
·常见的分子标记 | 第13-14页 |
·油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和重要基因的定位 | 第14-17页 |
·油菜无花瓣性状的分子标记和基因定位 | 第17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两种无花瓣突变体花器官形态解剖特征 | 第19-22页 |
·前言 | 第1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两种油菜无花瓣突变体植株表现 | 第19-20页 |
·两种油菜花瓣缺失突变体的花器官形态比较 | 第20页 |
·两种油菜花瓣缺失突变体的花瓣类型比例比较 | 第20-21页 |
·讨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两种不同无花瓣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2-36页 |
·前言 | 第2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5-30页 |
·白菜型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0-32页 |
·两种不同无花瓣油菜杂交后代遗传分析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花瓣度(PDgr) | 第34页 |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 | 第34页 |
·白菜型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 | 第34-35页 |
·两种无花瓣油菜杂交后代的遗传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性状分子标记与图谱定位 | 第36-48页 |
·前言 | 第3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6-41页 |
·材料 | 第36页 |
·群体的构建 | 第36页 |
·基因组DNA提取及样品集团的构建 | 第36-37页 |
·AFLP分析 | 第37-39页 |
·SRAP分析 | 第39-40页 |
·分子标记数据、形态性状及基因型记载 | 第40页 |
·连锁图构建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AFLP结果与分析 | 第41页 |
·SRAP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与完全花瓣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 | 第44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 第44-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白菜型油菜无花瓣性状分子标记 | 第48-52页 |
·前言 | 第48-4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材料 | 第49页 |
·基因组DNA提取及样品集团的构建 | 第49页 |
·RAPD分析 | 第49页 |
·CAPS分析 | 第49-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RAPD引物筛选 | 第50页 |
·CAPS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甘蓝型无花瓣油菜的应用 | 第52-54页 |
·前言 | 第5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材料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彩图版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