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表格目录 | 第12-14页 |
图形目录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26页 |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 | 第16-17页 |
·建筑行业引进技术综合评价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技术评价的发展及研究状况综述 | 第18-21页 |
·技术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 第18-20页 |
·技术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建筑技术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第21页 |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1-22页 |
·论文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路线 | 第23页 |
·主要研究成果及局限 | 第23-26页 |
2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评述及新技术评价理论基础 | 第26-40页 |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 第26-33页 |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 第26-28页 |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 | 第30-33页 |
·建筑新技术及建筑新技术评价 | 第33-35页 |
·技术及建筑技术 | 第33-34页 |
·建筑新技术 | 第34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 | 第34-35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35-4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5-36页 |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第36-37页 |
·综合评价理论 | 第37-40页 |
3 建筑新技术评价模式研究 | 第40-66页 |
·我国现行建筑科技评估体系描述 | 第40-44页 |
·我国现行建筑科技评估体系 | 第40-43页 |
·现行建筑科技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体系及实施制度体系 | 第44-46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体系 | 第44-45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实施制度体系 | 第45-46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程序体系 | 第46-57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程序 | 第46-48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工作的关键环节 | 第48-57页 |
·新技术评价方法体系 | 第57-66页 |
·同行评议法 | 第57-58页 |
·NGT 法与Delphi 法 | 第58-60页 |
·相关矩阵分析法 | 第60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60-61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61-62页 |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评价 | 第62-63页 |
·各国技术评价主要运用评价方法一览表 | 第63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方法比较、选择 | 第63-66页 |
4 建筑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66-82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概念 | 第66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 | 第66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 | 第66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66-68页 |
·建筑新技术弹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程序 | 第68-74页 |
·建筑新技术弹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程序 | 第68页 |
·建筑新技术资料信息收集 | 第68-69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目标的分解 | 第69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 第69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指标的收集与合理性分析 | 第69-74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 第74-82页 |
·评估指标权重值分析(第二轮咨询) | 第74-75页 |
·专家个人评定意见的层次分析 | 第75-78页 |
·综合专家评定意见的层次分析 | 第78页 |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对比 | 第78-79页 |
·AHP 计算结果的验证——采用熵权TOPSIS 法对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建筑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的修正确定(第三轮咨询) | 第81-82页 |
5 实证分析——重庆市两种节能窗技术选择评价 | 第82-92页 |
·我国窗技术的发展综述 | 第82-83页 |
·几种新型节能窗技术信息收集 | 第83-87页 |
·我国节能窗技术主要政策法规和标准 | 第83-84页 |
·两种节能窗技术的相关技术指标和特性信息 | 第84-87页 |
·两种节能窗材料生产、使用与废弃处理的卫生和环保 | 第87页 |
·新型节能窗技术模糊综合评价 | 第87-90页 |
·基本评价设置 | 第87页 |
·单因素模糊评价 | 第87-89页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89页 |
·评判指标的处理 | 第89-90页 |
·新型节能窗技术评价结论 | 第90-92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92-94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2页 |
·建议 | 第92-93页 |
·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 A | 第100-106页 |
附录 B | 第106-110页 |
附录 C | 第110-112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12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