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序言 | 第9-1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杜威“泛职业教育观”的思想基础 | 第13-25页 |
(一) 时代背景:大工业时代的来临 | 第13-16页 |
(二) 哲学根基:经验的自然主义 | 第16-19页 |
(三) 逻辑起点:对“职业”的宽泛理解 | 第19-22页 |
(四) 社会理想:民主主义 | 第22-25页 |
二、杜威“泛职业教育观”的内容阐释 | 第25-46页 |
(一) 理论层面 | 第26-33页 |
1. 内涵:培养职业能力,提升文化修养,促进知识和道德的生长 | 第26-29页 |
2. 形式: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整合 | 第29-30页 |
3. 意义:促进社会、个体的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完善 | 第30-33页 |
(二) 操作层面 | 第33-46页 |
1. 社会化:职业教育目标的制定 | 第33-39页 |
2. 综合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 第39-43页 |
3. 多样化:职业教育实施途径的策略 | 第43-46页 |
三、杜威“泛职业教育观”的主要特征 | 第46-50页 |
(一) 教育对象上的平民主义,使其教育范围体现出广泛性 | 第46-47页 |
(二) 教育过程上的行动主义,使其教育运行表现出实践性 | 第47-48页 |
(三) 教育制度上的大教育观,使其教育理想呈现出前瞻性 | 第48-49页 |
(四) 教育功能上的工具主义,使其教育价值彰显出实用性 | 第49-50页 |
四、杜威“泛职业教育观”的历史回响 | 第50-64页 |
(一) 二十世纪初期的共识与争鸣 | 第50-53页 |
(二) 二十世纪前期的实践与偏颇 | 第53-58页 |
(三) 二十世纪后期的反思与抉择 | 第58-64页 |
五、杜威“泛职业教育观”的评价与启示 | 第64-76页 |
(一) 贡献 | 第64-67页 |
1. 通过对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宽泛理解,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 第64-65页 |
2. 倡导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平等化的历史进程 | 第65-67页 |
(二) 局限 | 第67-70页 |
1. 改良主义世界观,决定了其职业教育理论只能是适应美国垄断资产阶级需要的改良主义教育理论 | 第67-69页 |
2. 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哲学,使其活动课程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 | 第69-70页 |
(三) 启示 | 第70-76页 |
1.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观 | 第70-71页 |
2. 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职教与普教的沟通与融合 | 第71-73页 |
3. 重视人文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 第73-74页 |
4.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