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城市展开的历史处境 | 第10-17页 |
| (一) 建国初期城乡关系的重塑 | 第10-11页 |
| 1.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 | 第10页 |
| 2.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第10-11页 |
| (二) 上海解放与城市政权的建立 | 第11-14页 |
| 1.百年辗转、沪上风光——解放前的上海 | 第11-13页 |
| 2.千疮百孔、百废待兴——1949 城市政权的初步建立 | 第13-14页 |
| (三) 新旧中西混杂的城市多元意识形态 | 第14-17页 |
| 1.“最异质化”的城市——中西碰撞的海派文化 | 第14-15页 |
| 2.“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 第15-17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城市展开的前提条件 | 第17-25页 |
| (一) 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 第17-22页 |
|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通俗化 | 第17-21页 |
| 2.马克思主义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的建构 | 第21页 |
| 3.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建构 | 第21-22页 |
| (二) 制度前提:城市政权的接管与重建 | 第22-25页 |
| 1.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的设立 | 第22页 |
| 2.单位制度的确立 | 第22-23页 |
| 3.里弄居民委员会的设立 | 第23-24页 |
| 4.公开党与党组织建设 | 第24-25页 |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城市展开的历史再现 | 第25-32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城市展开的基本路径 | 第25-29页 |
| 1.除旧——清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 | 第25-26页 |
| 2.布新——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第26页 |
|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城市不同人群中的展开 | 第26-29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城市展开的方式方法 | 第29-32页 |
| 1.“诉苦” | 第29-30页 |
| 2.政治学习 | 第30页 |
| 3.群众运动 | 第30-31页 |
| 4.媒体宣传 | 第31-32页 |
| 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构城市社会意识形态的成效与启示 | 第32-36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构城市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成效 | 第32-33页 |
| 1.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 第32页 |
| 2.国家民族意识的培育与养成 | 第32-33页 |
| 3.社会主义价值观被广泛接受 | 第33页 |
| 4.“主人翁”意识、阶级意识的培育与养成 | 第33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构城市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启示 | 第33-36页 |
| 1.前提条件: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 第33-34页 |
| 2.基本途径: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34-35页 |
| 3.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有效性 | 第35页 |
| 4.最终目标: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人们的精神生活 | 第35-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文章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